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都市言情 > 我在1982有个家 > 我在1982有个家 第171节
  王忆坚定的说道:“徐经理,您的想法是对的,可是改革开放了,小平同志说过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咱们国家要发展经济、要活跃经济,这方面你也比我了解,对不对?”
  徐进步沉默不语。
  王忆继续说:“越往后经济政策会越开放的,我是大学生,我坚信这一点。”
  “所以徐经理您看,没有政策支持,那咱们不能随意的让私人办理供销社,但可以在村子里办理一个代销点吧?”
  “什么叫代销点呢?你看,现在各大工厂、企业都在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咱们国家的第一、二产业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有些工厂生产的物品需要与农村地区直接对接,而光靠供销社恐怕不行,这样太死板了。”
  “如果供销社在村里设立了这些单位的代销点,那是不是就灵活多了?不必让供销社全面供货,而是选择性供货。”
  “供销社认为哪些货物适合农村销售,那可以灵活机动的给农村的代销点提供一部分,或者有些单位认为自己的货物要跟老百姓面对面进行销售,那也可以交给农村的代销点。”
  徐进步一拍手说:“你慢点说,还别说,你的想法很新颖,你的观念对我这僵化的头脑有一定的启示!”
  但他琢磨了一下多少还是有些迟疑:“这样能行吗?”
  王忆态度坚定:“徐经理,这样一定能行,你知道的我上上周末去了沪都,人沪都现在就在这么搞了。”
  “是吗?”徐进步问。
  王忆举例:“您可能还不知道,沪都的外贸交易市场给我们学校进行了捐助,我去感谢他们来着。”
  “就在他们单位大楼旁边,首都的电视机厂租赁了个房子设置了一个代销点——这不是在沪都的办事处,而是销售点,我打听了一下,人家准备在沪都经济繁荣的地带都要设立代销点!”
  这方面他确实充满信心。
  过不了几年小卖部、门市部就要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了,村村都有门市部甚至不止一家门市部。
  另外还有一些农资企业也把销售点打入了农村,在村子里直接找农户合作,储备种子、饲料、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进行销售。
  他把这种愿景描述给了徐进步。
  徐进步找他仔细打听了代销模式,最后来了个总结:“根据村子需要自己去进货,只对市场负责,以此繁荣经济,最终在农村开满门市部。嗯,这叫上面没爹没娘,下面儿孙满堂。”
  王忆笑了起来:“对,上面没爹没娘,下面儿孙满堂。”
  徐进步缓缓点头,紧皱着眉头。
  还是犹豫不决。
  王忆见此直接来了句狠话:“徐经理您老是说我们支书思想不够开放、进步不够积极,我看您,哈哈哈……”
  徐进步瞪了他一眼:“你不用给我使激将法,我玩这一套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
  他背着手一边转悠一边琢磨。
  最终下定决心:“年初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商业部合并,只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当时中央讲话,说这么做的目的是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
  “既然要发动群众搞经济、要灵活的发展经济,那进行一些试验性的操作,或许是没有问题的!”
  王忆安慰他:“徐叔你放心,这肯定没有问题。”
  徐进步拍拍他肩膀,说:“行吧,我过去跟你们支书聊聊,你们支书早就想在队里设置一个供销社了。”
  “不过咱们说的这不算供销社,应该属于门市部。”
  王忆点头。
  门市部?
  这名字挺好。
  只要让我在岛上卖东西、有进货渠道,那就是叫茅厕也行!
  徐进步这边点头了,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王向红更赞成在队里设立一个门市部,唯一问题是这门市部应该建在什么地方、由谁来负责。
  王忆赶紧拍胸膛:
  这事是我在推动的,那必须得让我负责,因为我要用门市部的存在来掩盖我从22年带回来的东西啊。
  至于地方?
  地方他也选好了,就选在营房之一的粮仓里!
  他给两人解释:“对老百姓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粮食需求量更大?而且现在供销社和粮食部合并了,到时候我那里一起卖粮食,让社员们买粮的时候顺便买生活必用品,多合适?”
  “而且粮仓在学校里,学生们要接触新事物呀,为什么?因为国家的未来靠他们!”
  王向红说:“那你工作也太繁忙了。”
  王忆挺起胸膛庄严的说:“能力越大,责任越重!”
  徐进步被这话打动了:“说的好、说的好啊,你能力越大,那你担子就要越重,咱生产队不都是这么安排活的吗?”
  “王老师这个觉悟了不起,他的能力也了不起,说起来要开门市部确实得靠他,别人的算数能力,怕是担不起这样的担子!”
  王向红说道:“那就苦一苦王老师了!”
  王忆坚定的点头。
  只要你们答应我来管门市部就行,哪有什么苦?接下来就是好日子了。
  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王向红照例款待徐进步,但这次徐进步过来就是要给王忆送礼还人情的,供销公司确实很忙,他晚上回去还有一个会议。
  所以他不能留下吃饭了,而他用的理由很巧妙:马上就去给天涯岛筹建门市部,他晚上回去正好在会议上提一提这件事。
  王向红心甘情愿的把他送上了船。
  姚当兵上船之前给王忆胸口使劲拍了拍,郑重的宣布:“你那块手表给我一定看好了,我会尽快来取走它!”
  王忆笑道:“放心好了,它就是你的了!”
  门市部设置在粮仓,那粮仓得进行收拾。
  王向红也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他当天晚上过来找王忆进粮仓,身后带着老木匠王祥高。
  “以后门市部要挂一盏灯。”王向红说,“王老师你把这个记下来,明天让文书给你支一盏灯,从听涛居门口接过来一条线。”
  “门市部的布置就仿照公社供销社来进行吧,上次供销公司给咱送的砖头不是没有用完吗?门口这里横着搭建个柜台。”
  “嗯,柜台下面空的,可以放两个水缸,我看公社那边就是这样布置,下面能放酱油缸、醋缸甚至酒缸。”
  听到这里王祥高问:“咱队里要是有了供销社,那能卖酒吗?”
  王向红背着手说:“能,你就忘不了这个酒啊。”
  王祥高笑了,说道:“支书你知道我,咱俩一块长大,我这辈子没别的了,就是喜欢喝上那么两口。”
  王向红说道:“那你以后有的喝了,我问过老徐,供销公司能给咱供上一毛烧。”
  一毛烧是整个江南地区农村最有名气的酒,一公两一毛钱的红薯干酒,这种酒在市场上到处有卖的,既不要票,也不限量,是老酒鬼们的心头好。
  一毛钱一公两也就是二两,一斤才要五毛钱,这是市场上能见到的最便宜的酒,且可以散卖。
  另外还有一种酒在农村同样很有名气,它是高粱酒,九毛钱一斤,所以叫九零大曲。
  九零大曲同样可以散卖,相比一毛烧来说它的档次要高一点,像外岛招呼亲戚就是用九零大曲,自己喝则要喝一毛烧。
  王忆暗道只要我这里开门营业了,队里人还喝什么一毛烧、九零大曲?统统上正经粮食酒!
  他知道一毛烧这些酒不好喝。
  这个一毛烧的名字其实跟它一毛钱一两的价钱关系还不大,主要是这酒很辣,一两酒下肚就能把人的肠胃给烧热乎了。
  王向红带王祥高过来就是让他打造木架子,考虑到队里人口和门市部规模,他说打造两个木架子便够用了。
  王忆不想用这种模式来开门市部,他用以后超市的模式来进行布置。
  门口一个收银台,里面并排放置木架子,谁要买什么自己进去拿。
  这是为了省事。
  他要管学校还要管门市部确实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为了给他从22年带回来的东西打掩护,他还必须得管理门市部。
  所以他要想办法给自己减轻工作压力。
  王向红和王祥高听了他的设想后纷纷摇头:
  “这不行,人人都能进去拿东西,那岂不是会挑三拣四?都把好的挑走、赖的留下。”
  “没事,这些商品都是工业产品,彼此相差不多,大家伙喜欢挑就挑吧。”
  “要是有人偷东西呢?进去偷个啥塞兜里带走,那门市部不得赔垮了?”
  “不可能,咱岛上都是老少爷们自己人,谁什么脾性都了解,没人能干这种事!”
  王忆又解释说他想给自己减轻工作压力所以才这么设置,王向红犹豫着吸了一袋烟,最终还是决定听从他的安排。
  没别的,他怕把王老师累坏了。
  当天晚上队里要开门市部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岛,第二天早上便有人络绎不绝的来打听消息。
  王忆应付了好几茬人,最后王东喜来了。
  王东喜不是要来打听岛上开门市部的消息,他是带着报纸来的,说:“王老师,沪都人民在找的这个气功大师是不是你?”
  王忆立马说:“不是,不可能,你说啥我不懂。”
  王东喜摊开报纸给他看:“可是你看这报上人的背影,这不就是你吗?”
  报纸是《新民晚报》,第二版头条上有一张照片。
  照片背景是在公交车里,主角是一个青年的背影,不是王忆还能是谁?
  王忆满怀侥幸的问:“这照片看不见脸,你能看出这是我来?”
  王东喜笑了:“王老师,熟人不用看脸,你看这身影看这手——特别是这捂在脸上的手,这不就是你吗?”
  “而且时间也合得上,说的是上上个礼拜六的事嘛,上上个礼拜六你不是去了一趟沪都吗?”
  王忆当场把报纸撕掉了,压低声音对他说:“这件事别传出去,就当没发生过!”
  王东喜说道:“这不可能啊,王老师,五一节那天你们去城里参加庆典,当时码头上好些人在聊这个,然后大胆他们就猜了沪都那位会雷电气功的大师是你!”
  王忆说道:“那别怪我没警告你们,一旦消息传出去,沪都那边政府可是对我很感兴趣,到时候政府一纸调令就能把我调到沪都去工作,咱学校还有咱门市部怕是就……”
  他话还没说完,王东喜面色一变赶紧往外跑:“我去把消息汇报给支书!”
  很快,王向红掐着筷子来找王忆。
  他了解了事情后使劲搓搓脸,然后下定决心说:“我开一个社员大会——不,这事不能闹的这么轰动,我挨家挨户去通知,你会气功这件事不能传出去,绝对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