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酒便是李白的灵感来源,酒与诗于李白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如此豪情万丈之作当然也是酒后的产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好诗,好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子才情甚高啊,可惜,可惜不能为我所用!”
  李世民读完诗很是激动,“看来这李白未曾得到重用,也不知是哪个孙辈时期的人物。”
  李世民又很是困惑。
  -
  三希堂内,乾隆帝正在欣赏刚得的印章,看完天幕皱起了眉头:
  “这首诗也还算不错,不过还是差了那么些意思,杜诗更合朕心意些。”
  乾隆帝转而向李玉问道:“小李子,你觉得他二人如何?”
  李玉差点儿崴脚给皇上跪下,耷拉着眉眼回禀:
  “哎哟~万岁爷,奴婢可不懂这些大诗人的事儿,要奴婢说那都是极好的。”
  乾隆甚觉无趣,唤李玉拿来《快雪时晴帖》。
  “还是来试试朕新得的印章为妙啊。”
  -
  【由浊酒过滤出的清酒可不能直接饮用,大多要煮酒杀菌。煮得过沸的酒会影响口感,因此唐朝人都喜欢围炉小煮慢烧,此法便是‘烧春’。
  唐朝时期,四川剑南有一烧春名酒,此酒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宫廷御酒,也是唐朝众多名酒中唯一留存下来的。
  便是如今的剑南春!没想到历经这多么多还依然能传承下来,当真是酒中极品。
  唐朝人们饮酒如此风靡,也是性格使然,强大的国家给了他们这样的底气与勇气。
  试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诗句可不多见。】
  李世民在殿中皱褶眉头走来走去,几乎晃花了长孙皇后的眼。
  “二哥,可别晃荡了吧?”
  “观音婢,我实在是想不通,到底哪个兔崽子时期能有如此多才气逼人的文人雅士出现?”
  没等长孙皇后回答,李世民又转悠着继续看天幕去了。
  【从许多唐朝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们饮酒都是以‘斗’相论的,
  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又如:
  “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一斗酒便相当于现代的4斤,这些文人墨客酒量都这样好吗?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真的不会醉吗?
  显然真的没有醉得不省人事,否则怎会在酒后能作出如此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来。
  其实当时的酒都有些甜味,据记载唐朝酿酒主要使用压榨法,蒸馏技术还没出现,而酵母菌超过了一定酒精浓度便无法再发酵,因此唐朝的酒度数最多只可达到20度左右。
  所以担心李白喝大了的小伙伴们可以放心了,唐朝饮酒只有胃口大不大,与酒量的关系实在很小。】
  -
  公元350年,一位喝上河水的小童兴高采烈地笑着,他和母亲及族人已经干渴了许久,一路由北往南的路上见过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人因没水喝而倒在路上。
  看完天幕后小童问母亲:“阿娘,酒是什么滋味?比河水还美味吗?”
  这位妇人抚摸着男孩的头回答:“阿娘也不知。”
  小童小声嘀咕:“像唐朝这样繁盛又美好的朝代为什么咱们没有遇见呢…”
  妇人强忍着泪水道:“会好起来的,以后的日子定会好起来的。”
  小童向往地看着天幕对母亲说:“以后等儿长大了做大将军,一定让阿娘过上好日子。”
  【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华夏文明,还能一直将传统的酿造工艺保存下来,确实是十分不易的,即使在现代,也离不开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古老的手工艺在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被取代,被遗忘,但匠人精神却被我们继承了下来。
  从唐朝繁华的酒文化中便可领略其兴盛时的强大,华夏人们就是如此将华夏饮食文化代代相传,正如华夏文明般经久不衰,历久而弥香。
  人们喜爱饮酒,文人墨客以酒和诗,皆因酒中的酸甜苦辣正如人生百态,他们在微醺中找到了宣泄情绪的出口。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所有喜悦的,沮丧的,孤寂的,愤懑的情感都能以酒迸发,又回馈至酒中去。
  然美酒虽好,但是贪杯了你看刑不刑?
  作者有话要说:
  李白:我看刑哦~
  杜甫:…
  白居易:…
  ——
  [1]《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2]《唐国史补》唐,李肇
  [3]《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4]《旧唐书·德宗本纪》,剑南春作为宫廷御酒而载于此
  [5]《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
  [6]《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
  [7]《寄岑嘉州》唐,杜甫
  [8]酒品种来源《李白与唐代酒文化》葛景春,《从李白的觞咏看唐代酒文化》黄永健
  [9]酒度数参考《唐朝时酒的度数(各朝代酒的度数)》
  [10]酿酒过程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绍兴酒》,云上小史文《跟着李白去喝酒…》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