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是巧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黎修平进京之前也跟他爹详谈协商过。
中举之后可以帮族人挂靠田地,黎修平当然是清楚的。
一般的百姓都知道,各种杂税加起来还是比较繁重的,像是农人靠天吃饭只要每天勤勤勉勉的下地干活。
风调雨顺的话,日子应该不难过,最起码可以自己丰衣足食啊。
可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呢,农人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田地里的产出却是多半要拿去交税的。
如果再遇到盘剥的乡绅,真正能够剩下到自家的,并不多。
中举之后黎修平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如果把族人的土地都挂靠到他的名下,是不是就可以帮助到乡亲们?
但是在外求学这么久,黎修平听说的更多,还有许多仗势欺人的权贵趁着农人挂靠的机会谋夺了别人的土地。
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又没了地,这日子可真是要过不下去的。
第176章 心有余而力不足
听了三郎的话,黎老头一惊,差点就跳起来了。
“老三,我跟你说啊,你可不能做这样的缺德事。”
黎修平皱了皱眉头,依旧是认真地解释道:“爹,你要相信你的儿子。”
忍不住的,他还是多说了一句:“我不会干这种事的。”
但是,黎修平还是多想了许多,想起了从他启蒙到现在一路上读书的艰辛以及幸运。
除了媳妇是他的福星,最开始,他要感谢的人是村里的老秀才。
中举之后,黎修平也提了一份厚实的礼物去拜访老秀才了。
他的启蒙恩师年岁已高头发花白甚至有点老眼昏花了,先生告诉他,年纪大了以后村里的学堂可能办不下去了。
除了眼神不好耳朵也不好使了,无法再教更多的幼童读书了。
“村里大部分都只是普通的庄户人家,只能看天吃饭,一年辛苦劳作到头来交完了税也只够一家人的吃喝。
哪里还有余钱送孩子去读书,在这里我办了十几年的学堂,不敢说教出多少好学生最起码问心无愧。
三郎啊,因为你中举了的事情,村里人更多的看到了读书的希望。
如果有可能,有可能,希望——”
后面的话,老秀才却没有再说下去了。
他也觉得羞愧,觉得不太可能。
即便黎家日子现在好过许多了,可是黎三郎中举之后接下来就要去京城参加会试了,这一来又不知道要花多少钱进去。
哪里还有余力干其他的,想到这里,老秀才只能一声叹息。
然后,重重地低下了头。
当时,黎修平什么话都没说,未知没影的事他不好去承诺什么。
但是他想起在他年幼的时候,趴在学堂外面偷看被老秀才抓到了。
先生没有将他赶走,然后是蹲下来,摸了摸他的脑袋。
非常和善的询问着:“你想读书吗?”
“想。”
“那你为什么不到学堂来读书呢?”
“我家兄弟好几个,爹娘说没钱读书。”
结果呢,先生不要束脩收了他还手抄两本书送给了他,就由此开启了黎三郎的求学之路……
红桥村是个杂姓村,有十多户其他姓氏的,像是老方家。
真正最为主要占了大头的,却是黎姓族人,就连村长也是跟黎老头跟了两房的堂亲。
黎修平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不止是光宗耀祖给家里人好处,也可以让村里人日子都稍微好过一点。
但是这件事,他却是打算让他爹来做的。
也是给村里人看看,不管有没有搬到县城,他们老黎家还是红桥村的人;
不管他黎三郎日后如何,黎家还是他爹当家做主说了算的。
先前一家之主是黎老头,虽然也只是每天默默干活,但是一家人主要是靠着他的。
可是后来呢,黎三郎中了秀才,并且去了府学读书进而中了举;
黎大郎黎二郎一起在县城里有了铺子,每日里生意红红火火。
有这么三个能干的儿子,村里人一方面是羡慕黎老头可是另外一方面却是对他有些轻视了。
儿子能干是好事,可是黎老头还没有到花甲的年龄身子骨硬朗为人也很精干,但是外面的人都只看到黎家的三郎。
自打中举的消息出来之后,黎修平看出来了,他爹一方面骄傲自豪着内心深处却还是有着一些失落的。
所以那个时候,黎修平就开始筹谋着,要为族人办一些实事。
而且要以他爹的名义,是为了给黎老头作脸。
族长和黎老头说这件事的时候,其实他心里已经有了成算,出发之前三郎详详细细的跟他讲过。
这会儿看着殷勤招待他的族长,黎老头也忽然明白了儿子的用意,有点泪意。
不过,他忍住了。
就算黎三郎中举的时候,族长都没舍得给黎老头泡茶呢,村里人都知道黎族长家里的那罐茶可是县里有贵客来了才会请家里人泡了的。
现在嘛,托儿子的福,黎老头也可以享受到这个待遇了。
喝了几口茶之后,黎族长就把意图都告诉黎老头了,既然三郎名下有五百亩的田地可以免税。
按照惯例,除了本族本村的人,一些乡绅也会投诚的。
就是他们把田地挂靠在黎三郎名下,省下来的租子会拿出一半交给举人老爷,作为他们的诚意。
“如今三郎进京去了,做啥都要钱,而且如果他以后考中了留在外面需要花费的地方更多。所以啊,兄弟,我觉得让三郎接受那些乡绅的投诚比较好。”
黎老头是一个实诚人,既然族长热情招待,他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甚至不带推脱的,直接把黎三郎的安排说出来了:
“哥,你看这样成不,如是有人投诚把田地挂靠还要交租子。也不需要一半,给我们三成就行。
但是吧,这三成我们家三郎也不要,算作是族里的公用。
村里学堂的老秀才年纪大了已经不打算再收学生了,这样对孩子们不好。
咱们就用这个钱,再去请两个先生回来,不光是村里如果邻村有孩子想来读书的都可以在这里读。
也不用交束脩,笔墨纸砚什么的我们也来自己想办法,就当是三郎送给族里孩子们的礼物。”
此话一出,红着眼眶的人,就变成了黎族长。
半晌,他才对着黎老头叱骂了一声:“你个糟老头子,倒是养了个好儿子。
只是你想过没有,一年两年不算什么,十年八年呢?
这可是一大笔钱,你们家真的要全部拿出来?”
要说黎老头不心痛,那是不可能的,可他也是知道好歹分寸的人。
而且跟族长几十年的老兄弟了,也没必要去说那些漂亮话。
脸一垮,黎老头的眉头皱得死紧。
“心痛,如何能不心痛?想着我都心痛的晚上睡不着觉了。
可是三郎说得对,如今我家可能不缺这笔钱,起码有饭吃有衣穿。
族里还有许多人日子不好过,他也希望黎氏一族以后还能有孩子读书名堂,说不定可以在仕途上做他的助力。
这么一想,我也就不心痛了,三郎出息了才是最重要的。”
这才是老家伙的真心话嘛,族长笑笑,本来打算细细地跟黎老头商量一下这件事的具体操作流程。
黎老头却是大手一挥,直接说道:“我这个我不懂,哥,你看着办吧。”
第177章 提高了门槛
于是黎老头在族长家吃了一顿酒饭告别之后,黎族长就开始运作这件事了。
能够做到一族之长的位置,哪怕是他们黎氏这样的小族,也是有几分才干的。
也不需要黎老头多说什么,主要是黎三郎同意了这才是重点,接下来的事情黎族长就可以放手去干了。
而且因为黎三郎的慷慨无私,这件事可以做的更漂亮了。
原本红桥村的那个学堂,就是老秀才凭着一己之力为村里人造福的,只是在他家的一间空屋摆放了几张桌椅而已。
既然黎三郎愿意把挂靠田地的租子用作黎氏族学的钱财,那自然可以在他们红桥村修一座大房子专门做学馆。
哦,不,是他们黎氏一族的族学。
就在黎氏宗祠的旁边,建了一座房子,前后两进的院子青砖大瓦房与村子里大部分人家的土坯房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且,跟一般农人家里起个房子三五天就完工了不同,这座房子足足用了二十天才建好的。
除了黎氏一族,其他姓氏的像是老方家,一家也都派出了一个壮劳力一起帮着建房子。
就因为人多一起努力,所以这栋房子建的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建成之后门楣上族长亲自挂上去的牌匾。
“红桥学馆”。
这个也是一开始黎修平就取好的名字,写在了纸上,只是在房子建好之后黎老头才拿出来交给族长的。
黎族长不由地对黎修平更加的另眼相看了,在去参加会试之前就讲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了,那小子真是一个人才。
就连建房子的钱,也是老黎家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