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十国帝王 > 第510节
  “天上会掉馅饼吗?”莫离问王朴。
  王朴怔了怔,“军师认为常州叛乱,事出有诈?”
  莫离平静道:“军情处有密报,早先淮南遣使钱塘,意欲与吴越王结盟,钱元瓘开出的条件,便是索要常州,但淮南迟疑不决。值此关键时期,常州说叛就叛,岂非太过巧合?”
  王朴试探着道:“王师攻打江淮久矣,淮南大势已去,便是有州县反叛淮南,投靠朝廷,也是常事。”
  莫离摇摇头,“正因为王师攻打江淮已久,若是淮南州县欲叛,早就叛了,何必等到今日?此番朝廷诏令吴越王出兵,淮南素来与吴越不和,岂能不防?趁火打劫这种事,可是最要命了。眼下江淮战事正紧,他若要防,被动守土为下策,主动进攻为中策,但上策莫过于挖坑让吴越王来跳!”
  王朴点点头,觉得有理。
  莫离转头问低头修剪指甲的第五姑娘,“常州可有密报?”
  第五姑娘抬头道:“没有。”
  莫离心头已是了然,“传话给钱元瓘,让他好生提防。”
  有书吏领命去布置,对方还未离去,莫离又补充道:“告诉钱元瓘,小心行事,若是兵败常州,损兵折将也就罢了,功劳亦是分毫没有。”
  其中深意,无非是说没有功劳就没有继承王位的机会。有这个警钟在,不怕钱元瓘不谨慎行事。
  第五姑娘这时候说道:“滁州来报,淮南军在和州集结了数万兵马,正向北行军,有攻打滁州之象。”
  莫离点点头,示意了解,却没有给出回应。
  王朴接话道:“此番淮南集结骁勇之士十万北上,虽说常州有变,不免分散其一部兵力,但淮南能用于江淮的,少说仍有七八万兵马,如今和州王彦俦与王会进击滁州,而我滁州兵力不多,断然无法抵抗,当此之际,是否从扬州调兵回援?”
  莫离面无表情道:“淮南兵马如何调度,我等无从细知,等我从扬州分兵,倘若淮南主力来救援扬州,我等如何区处?”
  王朴迟疑道:“但若是不分兵,一旦滁州沦陷,攻打扬州的兵马可就成了无根浮萍。”
  攻打扬州的主要是李从珂率领的侍卫亲军主力、孟平率领的百战军主力,以及一部分降卒,总兵力五万左右,余部除却寿春三万藩镇军,其它侍卫亲军及降军,主要是李彦彦超、丁茂、史丛达、李彦卿的部众,共计两万余,把守在江淮东部六州要地,如盛唐、庐州、滁州、六合、瓜洲渡等,兵力分散。
  王彦俦与王会北进滁州,只要兵力稍微充足些,凭借滁州及其附近守军,断然是无法抵挡的——大军箭矢、弓弩损耗严重,将士久战已失最初的锋锐,无法复制类似百战军守玄武城那样的战例。
  莫离斜坐在坐塌上,轻轻晃动折扇,面色如常,说是八风不动倒是显得轻了,完全就是没事人一般,一句话也不说,一个主意也不拿。
  王朴知道莫离在思考,虽然内心焦急,却也无可奈何。
  第813章 江淮掩有十四州,南北相争今何姓(四)
  和州,乌江。
  很少有人知道,乌江指代的并不只是一条江,还有乌江亭。亭,秦朝最小的区域行政单位,乌江亭,就在和州长江北岸十里处,与金陵的直线距离不过六七十里。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不是不肯过那条南北走向的乌江,而是不肯过长江。
  现今,乌江是乌江县。
  吴国发兵十万渡江,其中一路就在乌江集结,意欲北上攻打滁州。
  今日,吴军大将王会与和州刺史王彦俦,在乌江阅兵,随后大军就要开拔。
  立城墙而东望,可见浩浩大江,大江上楼船如海市蜃楼。大江之前,城墙之外,是一望无际的吴军骁勇,兵甲鼎盛,抢戟如林。
  肃立城楼前的,除却王会与王彦俦,还有一批吴军将领。
  其中最耀眼的,是在楚地立下大功的年轻一辈俊彦,曾率军攻打石首、与马怀远鏖战的武昌节度使柴再用之子柴克宏,如今正在谋划大事的常州刺史刘金之子刘仁赡,定远县兵败、清流关自刎的南平王李德诚之子李建勋——此三子,或继承父辈功业,或接过父辈衣钵,虽是年轻翘楚,但时势多变,已经过磨练,成为吴军里新的中流砥柱。
  “先锋已经抵达和州边界,尚无北贼来阻,如今只要我大军主力北上,直捣黄龙进逼滁州,迫使北贼自扬州回援,则扬州之围可解。”王会扶墙观望吴军军貌,因见兵马强盛,不禁心怀激荡,踌躇满志。
  先前他虽然在舒城被李彦超、丁茂等人击败,五万人只剩了两万人撤离,但到底还是为吴军保存了一口元气,之后与王彦俦合军和州,趁唐军得胜兵骄之际,连续多次进击,颇有胜果,零零总总斩杀唐军过千,徐知诰便许他戴罪立功。
  “先前王某只有和州些许镇军,尚能抵挡唐军来犯,与王将军合力后,更是屡有胜绩,如今我等兵强马壮,岂有不尽灭北贼之理?”和州刺史王彦俦生得雄健英武,气质更是刚毅如铁,一番话说出来,如金石穿空,震人耳膜。
  王彦俦此人,颇有轶事,不可不说。
  此子乃是大唐上蔡人,李嗣源代李存勖时,诸州多乱,王彦俦不仅不忧虑,反而“乐祸思奋”——乐于见到局势大乱并且想要奋发谋事,为了上位,此人是用尽手段,他本是市井游侠儿一类的雄武之徒,颇有依附者,这一日,他召集了六个好友,对他们道:“如今天下有变,能得富贵者,无不是果决之辈。趁乱而起,你我不能落后于人。”
  王彦俦本在刺史府谋事,当下与那六人商议:“今夜是我当值,公等带好兵刃前来,我准备好甲胄,在府中接应,到时杀了刺史,便能据有一州。”
  六人闻言都很兴奋,到了夜里果然如约而至,正当他们打出暗号与王彦俦接头时,却不料王彦俦已经调集了刺史府的守卫,早早埋伏在四周等候,看得六人前来,王彦俦率众冲出,将那六人“尽捕斩之”。
  王彦俦杀了这六人,立即提着他们的头去见刺史,在门外跪拜道:“奸人图谋不轨,幸好某察觉及时,已将其尽数诛杀。不过某担心他们还有同党,还请刺史发出号令,让某去逮捕他们,也好安定人心。”
  刺史一听高兴坏了,连忙奔出房门来扶王彦俦,孰料王彦俦此时突然暴起,持刀将行到面前的刺史砍了。
  事后,王彦俦将刺史的死嫁祸给那已经死亡的六个人,并且将六人的家人亲族都杀了,而后他占据蔡州,无人不畏惧服从,俨然刺史也!
  不过不幸的是,李嗣源洛阳称帝后没多久,就派人来讨伐他,王彦俦自知没法跟李从璟的精兵对抗,不得不带了家眷南逃。到了金陵后,受到徐知诰赏识,先是做了都押衙,而后很快就当到了和州刺史。
  王彦俦出任和州刺史时,史说他“有政绩,善抚境内,和遂为富州”。
  这样一个人,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胆识非凡,也就难怪先前唐军遣偏师来攻时,短期无法攻下了。
  王会听罢王彦俦的豪言,爽朗大笑,觉得极对胃口,“公本大才,和州弹丸之地,岂是公长久安身之所?此番攻打滁州,朝廷以公为副,此正公大展拳脚之时也!”
  王彦俦因为觉得王会前番率军五万,却败给了兵力只有一半的唐军,内心里不大看得起王会,但眼下是两人共谋大事的时候,也不至于流露出鄙夷之色来,他拍了拍柴克宏、李建勋、刘仁赡等人的肩膀,笑道:“上有王将军统帅全局,下有诸位英杰冲锋陷阵,北贼必败矣!”
  他这一手轻描淡写,很容易就拉进了自己与柴克宏、李建勋、刘仁赡的关系。
  众人意气风发,一起放声大笑。阳光洒落,城墙上甲胄夺目,如有金光,让人睁不开眼。
  数万江东儿郎,都是骁勇之辈,此时齐聚列阵,兵甲完全,让人毫不怀疑他们有拔山填海之能。
  千年之前,霸王项羽铩羽而归,在此横刀自刎,不肯过江东去,千年之后,江东自有英杰渡江北来,兵强马壮,名将熠熠。
  英雄后继有人,正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常州,无锡。
  自钱塘北上苏州,经过无锡到常州,一直延伸到北部长江边的润州,都有运河相连,这条运河,正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一段,称为“江南运河”。
  先前吴越与吴国开战,水师大多是从钱塘出发,经杭州湾北上,绕行崇明岛,过狼山之脚西进,但这回不同,吴越大军直接走的运河。
  统领吴越大军的,除却钱元瓘不会有第二人。此番吴越虽不是倾巢而出发军五万,但也有三万将士,当然号称还是五万。江南运河上,船舰相连,桅杆如林,白帆蔽日,甲士肃立,绵延不绝,声势极为浩大,唬得运河两岸的寻常百姓如见神明,俯首而拜。
  为防吴国使诈,钱元瓘将卢绛留在了楼船上,如此一来,对方跟吴国的一切联系,都逃不过他的监视。
  站在甲板上,沐浴阳光与河风,眼见两岸不时有百姓驻足观望或是下拜,钱元瓘心头有些耀武扬威的得意,他心想:我钱氏甲兵盛极东南,被朝廷封为吴越王,可不是浪得虚名!
  钱铧来到钱元瓘身旁,微微躬身道:“接到莫离军令,让我们务必谨慎行事,提防吴国使诈。”
  钱元瓘拿过那份军令,蹙眉看了半晌,又将军令还给钱铧,琢磨道:“常州会否果真有陷阱?”
  想了片刻,摇头道:“吴国正与朝廷激战江北,此时结怨我钱塘,是多竖一敌,自陷于两难之境,殊为不智也!”
  钱铧为人老成,思虑周密,轻声道:“夺人财货,如杀人父母,钱塘借与吴国结盟之机,索要常州,徐知诰焉能容忍?”
  “然则常州有叛乱,他能如何?”钱元瓘皱眉道。
  钱铧叹息道:“这叛乱来的蹊跷,就怕有假啊!”
  若是常州之叛不假,大功唾手可得,承袭王位顺理成章,若是常州之叛为假,则麻烦重重,前路不可预知,钱元瓘本能的趋利避害,“我看徐知诰不会自掘坟墓。”
  钱铧道:“还是谨慎行事,布置好退路为好。”
  钱元瓘思虑半晌,“你见机行事吧。”
  钱铧点点头。
  不日,舰队抵达常州。
  ……
  金陵。
  徐知诰得到汇报,吴越军队已经抵达常州。
  坐在书房中,徐知诰默然下来。
  他知道,此时此刻,常州之战已经开打。
  胜负如何?
  徐知诰虽有信心,也不敢轻言必胜。
  但常州之战,他必须打。
  不仅因为吴越会趁火打劫。
  史虚白的意见,他不是没有认真考虑过,最终拒绝史虚白的建议,不是惧怕吴越事后继续向金陵进兵——他与吴国争斗多年,早就对吴越王的脾性知晓得一清二楚,即便是有中原诏令,吴越得到常州,也足以交差,断不会继续冒险西进。
  因为继续西进,吴越失信,必然引得吴国报复,届时吴越与吴国就不得不死磕。两军交战,谁敢轻言必胜?胜负固然难料,但损兵折将、消耗钱财却是不可避免的,吴越岂有那么傻,得了好处还要妄起战事,去消耗自身实力,平白给中原机会?
  中原有廓清宇内之志,人尽皆知,哪怕吴越不与中原死争,在最后关头主动投降,但难道钱元瓘就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吴越与吴国大战,消耗的实力多了,自身弱小了,吴越在中原眼中的分量就轻了,日后是否还能保住王位?纵然能保一时,难道钱元瓘就不想王位世袭罔替?
  再者,哪怕没了江淮,吴国还有楚地,从国力上论,吴越很难战胜。
  但徐知诰依旧不能不打常州之战,他有他的位置,他在这个位置上,就有相应的考虑,也有相应的苦衷,有他在这个位置看问题的角度。
  针对同一件事,不同人得出的结论、给予的评判往往不同,不多是自身角色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江淮已经糜烂,此番决战胜负难料,未虑胜先虑败,若是江淮不保,他徐知诰就成了吴国罪人,此时再丢了常州,还不成为众矢之的?要知,吴国与吴越争斗数十年,战事虽然互有胜负,但每场战役的结果,无不是吴国得胜,徐温不是没有灭吴越的机会,只是忙于内争不愿与吴越死磕,平增代替杨家的风险而已。
  以臣代君,这个臣子,是不容有战场失败,不容有大的污点的。
  否则,轻者,打击自身威望,延缓代替君位的时间;重者,终其一生都不再有由臣及君的机会!
  而未战便献出常州给吴越,就是莫大污点,也是莫大耻辱,会引得众人攻讦。
  吴国姓杨,不姓徐。淮南一日不姓徐,就容不得徐知诰大意。
  但如果吴军在常州伏击吴越得胜,吴越地狭民寡兵少,经此一败,必然元气大伤,届时江淮胜了更好,纵然不胜,徐知诰也可以将功补过,柿子捡软的捏,趁机去灭了吴越,挽回声名!
  所以,常州之战,徐知诰不得不打!
  长叹一声,徐知诰站起身,来到门口,负手望向屋外。
  但愿,常州之战,马到功成!
  第814章 江淮掩有十四州,南北相争今何姓(五)
  洛阳。
  长兴二年以来,李从璟已经逐渐适应太子这个身份,皇朝一应军政事务该熟悉的都已渐渐熟悉,现在逐步进入到精深阶段。
  朝堂上下对太子总领大事业已逐日习惯,并且由衷感到愉悦,不同于李嗣源大字不识一箩筐,太子可称是少见的“饱学之士”,臣子与这样的君王谋事,没有不事半功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