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10节
  大明只有这一点,唯有这一点。
  朱允炆看着众人,沉声道:“前元败在安南,三次都与时节有关,虽打开升龙府几次,到最后都没避开酷暑雨季,最终不是粮道被断,就是士兵难以适应,败退而归。朕以为,前元失败是好事,至少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动兵最为合适。眼下各自权衡,拿出主意,说清楚,一旦朝廷出兵,到底打一场什么规模的战事。”
  徐辉祖行礼道:“臣支持大打,拿下安南东西两都。”
  宋晟、刘儁、铁铉纷纷表态,支持大打。
  内阁郁新、陈迪坚持看法,认为眼下朝廷不宜大打,也很难支撑起大规模的战事,应以小打或中打为主。解缙思索再三,站在了兵部与都督府一边。
  朱允炆看向杨荣,问:“你如何看?”
  杨荣看着沙盘中的安南,指着安南的地盘,道:“臣只想问诸位与皇上一句,打安南,是为了帮助陈氏复国,还是为我大明开疆拓土?”
  朱允炆微抬眉头,略显惊讶地看着杨荣。
  杨荣不等其他人回复,便直言道:“若为安南陈氏复国,臣以为小打、中打都可。若是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唯大打,别无他法。”
  陈迪当即反对:“自然是为陈氏复国!我大明乃是安南宗主国,安南为藩属国,如今其皇室遭难,陈氏之后又有了消息,助其重掌安南,以成大义,我天子大国朝,岂会因弹丸之地,毁清誉于天下?”
  在陈迪看来,大明是堂堂中华,礼仪之邦,绝不会干出趁人之危的事来,丢不起那个人啊。
  然而铁铉这一次并没有站在文臣这边,而是坚决道:“陈阁莫要忘记了,安南早在秦朝之时,就是中原领地,唐时还设了安南都护府。纵是收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再说了,哪怕朝廷不收回安南,只助力陈天平复国,也需准备大打。胡氏扫清陈氏大臣,掌控安南,不彻底打败他,如何能让陈氏复国?”
  杨荣看向铁铉,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连忙补救:“铁尚书说得在理,胡氏敢于弑君篡国,绝不会轻易臣服,唯有拿下东西两都,将其擒获,方可解决安南问题。”
  朱允炆看向沉默的朱棣,问:“燕王叔的意见是?”
  朱棣握着拳头,重重砸在了桌子的边缘处:“战争非是儿戏,一旦开打,当全力以赴。眼下北元实力疲弱,西北强敌无法东顾,东面倭寇消停,朝廷足够腾出手来解决安南,若错过如此好的机会,恐会后患无穷。臣的意见是,拿下安南!”
  朱允炆看着众人,满意地点了点头:“虽有反对之声,然多数都认为需准备大打。既如此,那就敲定,一旦用兵安南,就要大打,追索胡氏至碧落黄泉,踏平安南不臣之地!方略已定,不作二想。现在,就讨论下,如何大打,动员多少兵力为宜。”
  陈迪与郁新对视了一眼,都有些叹息,在军略安南上,两人处在了弱势方。
  郁新很清楚,看似大臣各自发言,表达意见,实则是按照朱允炆设定的方向,一步步前进。眼下已经确定了要彻底灭掉安南,那剩下的就不再是大的军略,而是军事筹备、动员了。
  宋晟盘算一番,考虑到前元出动的兵力,道:“没有十万大军不可为,臣以为,至少十五万。”
  徐辉祖摇头,道:“十五万大军未必够吧,要知道我们深入敌境,为防后路被切断,每打下一关,一寨,一城,都必须派驻大军。安南境内大城虽是不多,然小城、要塞却颇多,一路派驻军士,必会分散,等到了东都升龙时,怕已不到十万人,而升龙城周围又有多座城池,尤其是多邦重城,只十万兵力,可围不了敌人。臣以为,不能低于二十万,以二十五万为上。”
  解缙有些担忧,二十五万人,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撑才行。
  没错,朝廷在广东、海南等地推行三季稻,效果颇为显著,粮食并不是太大问题。但问题是,粮食不可能画个圈就跑广西前线去了,需要民工、民力去运输。
  若是向山东、北平送粮食,好说,大路朝天,哪怕是道路泥泞点,也好走。
  可广西那地方,十万大山之地,山路崎岖,地势险要,偶尔还会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直线十里路,可能就要走个五六十里,甚至更远。
  几个人的饭好解决,可二十几万人的饭,很难解决啊。
  如果哪天突然下了暴雨,山路无法通行,后面的粮食运不过去,前面的军士就要挨饿,战斗力锐减,战争很可能就会因此而失败。
  历史上因后勤不给而失败的战争不在少数啊,长平之战、官渡之战、垓下之战,失败的一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后勤跟不上。
  “三十万!”
  朱棣严肃地说。
  这个数字,惊讶了众人。
  郁新有些着急,道:“若动用三十万大军,无法就食于敌,粮草又跟不上……”
  朱棣拿起竹竿,指着安南山河,严肃地说:“敌人可是有百万之众,我们要进行的又是灭国之战,没有三十万兵力,只能拿下东都升龙,无力进兵西都清化。若想要一劳永逸,彻底消灭胡氏父子,就需要动员三十万兵力。”
  众人看向朱允炆,三十万大军可不是少数目,明初太祖北伐北元强敌时,通常也只有十几万,二十几万兵力,最多一次才堪堪三十万。
  哪怕是蓝玉出征,旨在彻底肃清北元威胁时,也只带了十五万大军。为一安南,动用三十万大军,是不是太多了一些?
  第六百零二章 谋定,后动
  对于军事问题,朱允炆更多是纸上谈兵,虽然读过一些兵法,看过一些军事纪录片,但这距离懂军事还远得很。
  对付朱棣,朱允炆以军事布局成势,钳制与压制朱棣无法动弹,归根到底,是因为知道历史该怎么发展,知道哪些人可以用,哪些人不可以用。
  对付安南,朱允炆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布局,但也只限于高屋建瓴,全局掌控,对于军事细节,作战方略,作战方向,方法,行军,后勤,武备等等,朱允炆不敢也不能擅专。
  人不能轻易去评判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所以,朱允炆召开了这一次军事集议,综合考量所有人的观点,了解军事,学习军事,校正自己的军事逻辑、思维。
  三十万人,这个数目与历史记载中的相当。
  历史记载,朱棣曾派朱能、张辅、沐晟远征安南,兵力合计三十万,号称八十万。
  朱允炆也清楚,打一次灭国之战,绝不是几万人能做到的,安南的人不是住在草原或戈壁滩上,可以有机会偷袭下,重重山峦与河流,注定了这一次战争需要以硬碰硬,看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经过靖难之役,才喘息两年的朱棣都有能力打一场灭国之战,眼下这两年大明整体太平,国力蒸蒸日上,又有新式武器,新军之策,没道理打不起一场灭国之战。
  三十万兵力吗?
  朱允炆深深吸了一口气,道:“一战定乾坤,那就定为三十万兵力。兵部、五军都督府给云南都司与沐晟传令,整顿兵力,五万备战。传令广西韩观、张辅,准其扩充凭祥卫,联广西都司,贵州都司、广东都司,五万备战。另外二十万兵力,自京军中出。”
  “臣等领旨。”
  铁铉、徐辉祖等人应下。
  朱允炆继续说道:“户部、兵部,做好粮食、军需物资筹备,务必在明年夏日之前,一应到位。自京师至广西一线,沿途设粮仓,京军一旦出动,沿途各取粮食,不另征调民力。职方司联五军都督府、燕宁二王,研究安南战略,拟定作战方案,以备行军之用。”
  “臣等领旨。”
  夏元吉、杨荣、朱棣、朱权等人答应。
  朱允炆看向顾三审、刘长阁,道:“命广西安全局分部,调动一切力量,调查与掌握安南布防、城关、兵力等情报。眼下即将进入十一月,安南或再派使臣前来朝贺,若有使臣前来,待其出广西,进入湖广之后,对安南散播陈天平进入大明,请求大明复国的消息。”
  “臣等领旨。”
  顾三审、刘长阁答应。
  朱允炆将目光投向了解缙、郁新与陈迪,道:“大明出征与筹备,只为万一之策,战或不战,取决于安南胡氏态度。如陈阁所言,大明泱泱大国,不可无礼而动,总还是需要先礼后兵,若安南胡氏答应退位,朕愿送回陈天平。若你们无法说服胡氏,礼节用尽,也就只剩下刀兵了。”
  解缙、郁新与陈迪听明白了,朱允炆这是打算给文官一次机会。若是文官能在战争之前,通过三寸不烂之舌,以国威慑服,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场战事就可以完全避免。
  陈迪笑了,以大明的强势国威,安南胡氏如果不是傻子,就一定会答应大明的条件,老老实实接陈天平回去继位的,胡杜大军的灭亡,足够让胡氏清醒了。
  文官将完成出使,达成和解,消除战争,彻底压武官一头。
  这是文官崛起的好机会。
  想到这里,陈迪请旨道:“臣愿选派人员,与行人司一起,前往安南探听虚实。”
  朱允炆看着陈迪,笑着答应了。
  大明想要用兵安南的准备工作有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彻底让文官闭嘴。这群人不喜欢有战争,借口多的是,也很正当。
  什么节省民力,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什么礼仪之邦,睦邻友好。
  也正因为文官的这些素养与观点,大明很多中后期的战争,往往都是先礼、再礼、三礼,等人家不理,提着刀子到了城下的时候,才开始想起,哦,原来要打架了。
  慢一拍,不可怕,慢三拍,就要人命了。更郁闷的是,要的还不是他们自己的命,而是百姓的命。
  朱允炆有时间去筹划安南,战争也不是说今天确定要打,明天就冲锋的,历史上任何大战,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没几个月,乃是更长时间,是根本无力组织数十万大军远征的。
  再说了,这次的对手是安南,需要避开雨季,加上路途遥远,使臣交锋,兵力运作,粮食筹备都需要时间,今年冬日又有大朝会,想要出兵是不太可能了,剩下的下一个时机,在建文三年的十月。
  入冬,大明冰冷一片,但对于安南而言,却是旱季,气温适宜。
  “此番集议,为最高机密,谁若是外传泄密,定不轻饶。凡涉安南筹备发向地方文书,紧要之事,由安全局专门派送,不走官驿。”
  朱允炆不希望官驿人员半路偷懒延误,或丢失,或泄密。
  “遵旨。”
  众人答应。
  武英殿的大门打开,官员纷纷离开。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都明白了哪里最需要精锐,哪里最能出功劳,在草拟武进士、武举人的去处时,多以广西、云南与京军五军营为主。
  一座酒楼中,纪纲拉拢了四个同科武举、武进士,好酒好菜招待着。
  纪纲举起酒杯,豪气干云:“我等也算是有缘,能在京师结识。我纪纲最是欣赏豪杰,四位才能堪成大业,此番康源、王旦、杜欣兄虽未中武进士,并非才能不足,而是朝廷中式人员太少,若多三个名额,非你们莫属。”
  康源、王旦、杜欣三人嘴上推说不敢,心头却是大喜,感觉遇到了知音。
  自己几人发挥也不错嘛,为啥别人中式了,我却落榜了?朝廷也真是,只选六十人,要淘汰那么多人,实在是不公平啊,多选拔一些像我们这种英勇的汉子不好吗?
  纪纲有些惋惜:“其实也没什么,朝廷考虑到了这一点,好歹给了我们出路不是。什么武状元、榜眼的,朝廷一句话,还不是把我们发配了事。不瞒几位,我纪纲是想留在京师的,你们想啊,去边关作战,我们新人,还不是被人当枪使唤?”
  “攻坚克城,需要新人上,断后绝死,需要新人上,哪怕是分功劳的时候,长官一句话就拿走了,我们这些大头兵又有什么法子。什么,总旗,小旗?哎,这算什么官啊。”
  康源等人听纪纲这样说,不由都担忧起来。
  这如果真如纪纲所言,去了边关熬不出头,反而把头给熬没了,那还不如留在京师,哪怕是当个侍卫,护卫,加入安全局,也好过上战场拼杀啊。
  刀枪无眼,上去说不得就会死在外面,到时候连个尸体都捞不回来,属实有些惨。
  但现在已经由不得自己了啊,小教场铁铉那一番忽悠,自己一时热血沸腾,随大流,已经答应了兵部奔赴边疆,现在怎么能反悔呢?
  “哎,可怜,若是我们死了,家里老人可还怎么活啊。”
  纪纲揉着眉头,有些颓废。
  王旦哀叹一声:“谁不是这样,我家中老母刚过六十,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儿子尚未娶亲,若我等戍边不归,他们该如何是好。”
  杜欣一杯酒下肚,有些辛辣:“眼下已回天无力,我等前途,只能看兵部安排。”
  纪纲似是极为失落,拿起酒壶,也不分倒杯中,直接往嘴里灌,直至酒水喝尽,方丢下酒壶,双眼含泪:“可怜父母养育我等成人,不能孝敬左右。若死在边塞,不知他们会不会有人养老送终,若垂垂老矣,无儿在膝,该是怎么个凄惶!”
  康源被纪纲说得很是心酸,一拍桌案,起身:“纪大哥莫要再说,我康源这就给兵部上书,说要留在京师,寻个小官职,也好领父母短住,尽尽孝道。老人家可经不起颠簸到那边塞,若年年久别,老人家怕会念想成病啊。”
  “我也找兵部去!虽说如此有违先前承诺,但为了父母,为了妻儿,我们不能不这样做。”
  王旦喊道。
  杜欣咬碎一块骨头,咯嘣几口:“拼了,我本就是想要留在京师,最不济去一卫所,可谁知竟要我们去送死,我不干。”
  康源等人看向武进士萧辰,萧辰重重点了点头:“谁没有父母妻儿,朝廷不顾我们生死,不顾我们家人,直接送到最危险的地方,怕是没什么好心。什么觅个封侯,让我说,不过是画个大饼,这饼,谁要吃谁吃,我是不吃。”
  纪纲见此,用袖子擦了擦眼角,道:“既是如此,那我等五人一起上书,留在京师,共图富贵!”
  “好!”
  四人齐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