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历史军事 > 大明嫡子 > 大明嫡子 第675节
  朱标笑道:“他只是做了种设想,只是儿臣以为现在大明还没有这个能力做成这件事情。叫大山里的百姓走出来,他们做什么?用什么养家糊口?靠应天城外那一座座工坊?儿臣以为,等什么时候湖广道也能有一座座如应天府这里的工坊,才有可能做成这件事情。”
  朱元璋点点头:“所以新政不能停!”
  朱元璋觉得在度过开国之处,大明又经历了前面那些年的内部纷争之后,现如今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家那混小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折腾。
  这些年,应天府汇聚的人口愈发的多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国初的时候,自己一道旨意迁移地方百姓聚集京师所致,而是地方百姓自发而来的。
  应天城外那一座座工坊,将应天以西数个府县的百姓吸引过来做工。
  至今,朱元璋还记得当初在皇庄推门之后所看到的那一幕。
  虽然当时自己被骂成了老流氓,但现如今只要一想到那样的场景已经扩大了数倍、数十倍,朱元璋便心中欢喜。
  只要多一个人做活,便有一户百姓人家能多上一份收入。
  这两年自己很少再去那些工坊看了,但朱元璋却知晓,现在仅仅是城外的一座专门从事棉花纺织的工坊,最少的都能有上千名女工做活。
  并且,这些工坊并没有影响到苏杭一带的纺纱。
  应天这边已经建立起以棉花为核心的一整套纺织流程。而在苏杭那边,则还是以蚕丝为主。
  百姓增收,而地方上却未曾形成挤压。
  这是朱元璋喜欢看到的局面。
  朱标目光转动,低声道:“父亲是在想内阁那边的决议?”
  朱元璋拍拍手中拿着的一份奏章,递到了朱标面前:“俺还没看,你看看再和俺说道说道。”
  朱标眼睛微微眯起,接过老爷子递来的奏章。
  不是孔家满门沉海喂鱼的奏章,而是河南道那边送回来的。
  朱标眼前不由浮现了自家崽那张貌似纯良,实则心黑的面孔。
  从今日知道孔家满门沉海喂鱼,朱标头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桩事极有可能是自家崽干的。
  也只有他才能、才敢干出这样的事情。
  死无对证啊!
  朱标甚至猜到了,那只船队里的官兵,恐怕这个时候已经去往南征大军里面了。
  这是最好的安排。
  连带着,朱标都已经想到,只要自己查一查那些官兵的家人,这个时候是不是已经不在家中,就能知道这件事的真相。
  手拿着自家崽送回应天的奏章,朱标没有急于翻阅,而是开口道:“内阁的意思,抛出开中制的事情,让外头没有太多精力只关注孔家的事情,儿子以为倒是可以。
  毕竟对外头那些人而言,已经死了的孔家人,已经没有了什么作用。这两年朝中愈发严苛,他们大抵也不可能在这件事情上敢于明言诽议。”
  朱元璋哼哼道:“俺倒是想看到他们明言诽议一二。”
  朱标默默的翻了翻白眼,老爷子这是手上有开始发痒了。
  他转口道:“只是开中制一事,却不单单涉及山西道。一旦朝中开始,连带着两淮盐场也得要生出事端。”
  朱元璋淡淡道:“两淮已经开始往应天走动了,昨日里两淮就有人去了刑部尚书祁著家中。”
  很显然,即便是口口声声要禅让的朱元璋,可他作为皇帝,对脚下的这座应天城还拥有着绝对的控制。
  若是祁著现在就在这乾清宫中,恐怕已经是跪在地上请罪了。
  朱标倒是习以为常:“天底下有本事的人很多,于我家而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若想要心思一样,却是少之又少。
  祁著尚算可以,历任官职,做事都算得上得体。既然父亲知晓两淮往他那里走动,想必自然也知道祁著是作何反应的。”
  朱元璋冷哼一声,脸上却是露出笑容:“他敢做什么反应,不过是将两淮进京的人给糊弄走了,连带来的东西也都送回了。”
  “还算是知道规矩。”
  “他要是不懂这个规矩,现在就已经跪在这宫门外请罪了。”
  朱元璋语气严厉,只是脸上的笑容却一直不曾消失。
  作为大明的皇帝,朱元璋始终相信,强压和严苛的律法之下,才能保持官员们的纯洁。
  这是大明开国皇帝的威严。
  朱标笑了笑,不再说话,终于是低头打开手中的奏章。
  刚刚看了开口,朱标便忍俊不禁的笑出声来。
  “这混小子!”
  他这么一番表现,朱元璋心中的好奇瞬间拉满,立马伸着头看了过来。
  只是看了一眼,朱元璋也露出笑声。
  只见朱允熥在这奏章打头便写到:孙儿上奏皇爷爷,问皇爷爷最近吃的可好,睡的可香。
  巴拉巴拉,一大段的家长里短。
  朱标一目三行,在看到那混小子还提到了自己,心里原本还有着的莫名的一丝情愫,方才彻底打消。
  “兔崽子整日里没个正经,还怎么当个父亲!”
  朱元璋笑骂了一句。
  朱标的脸色却是忽的一顿,眼神也瞬间阴沉下来。
  “河道上的事情查明了,是河道所用的青石出了问题,被青石产地的百姓动了手脚。”
  说到最后,朱标的声音愈发变小。
  朝廷治河,没有一处可以挑出毛病的,这从头到尾就是一项善政。但就算如此,还是有百姓会在青石上动手脚。
  这说明什么?
  如果不是奏章后面的解释,朱标还要以为朝廷治河的善政,到了地方上就成了猛如虎的恶政、酷政。
  朱元璋这时候已经是在朱标身边坐下,两人一同将整本奏章看完。
  父子二人同时轻叹一声。
  朱标眉头皱紧:“做起事还是不曾有顾虑,为何不先呈奏朝廷,再由朝廷下旨处斩。”
  这是在说朱允熥将安乐村百姓,尽数押回洛阳城,当众处斩的事情。
  朱元璋却是很满意:“乱中取稳,震慑地方。有白莲教在,河南道出了事后便生出谣言。这小子是要用安乐村的人头来震慑地方,手段锋利了些,却也是这时候最好的法子。”
  朱标无言以对。
  他现在对自家老爷子这种没理由的隔代亲,早就已经麻木了。
  老爷子可以骂自家那小子,但若是旁人,包括自己,都是不允许的。
  朱标转口道:“熥哥儿似乎是不打算等下去了,想要快刀斩乱麻解决山西道的事情。”
  说完,太子转头看向身边的老爷子。
  朱元璋这时候却是没有说话,微微皱起的眉头,显示出他正在思考着问题。
  良久之后,朱元璋在张开口。
  他不曾先说朱标提到的事情,而是说道:“熥哥儿要老三去大同,和蓝玉一起领兵坐镇。但俺倒是觉得,咱们家老三可能不会答应。”
  朱标也皱起眉头:“老三是个直性子,就算清楚山西道可能会出事,按照他这个性子,恐怕还在想着要亲手击杀贼酋。”
  说完之后,朱标给了一个眼神给老爷子。
  朱元璋摇摇头:“儿子大了,俺这个当老子的说话也不管用。老三不走,就随他。”
  朱标无奈,只能继续道:“那朝中是不是也应当有所准备了?”
  朱元璋拍拍屁股站起身,双手叉腰:“熥哥儿要进山西道,老三不离开太原城。
  看来他们两个人都做好准备了,既然如此,朝廷就降旨昭告天下,停了开中制吧。
  大明的兵马,岂能一直交由一帮商贾之辈养着?长此以往,这是大明的兵马还是商贾的兵马?”
  朱元璋眼露锋芒。
  朱标冲着外头喊了一声:“取山西道及周边堪舆来。”
  少顷,内宫大总管孙狗儿便带着人,送了一张被固定在木架上的堪舆进来。
  朱标抬头看向堪舆,通盘打量之后说道:“延安府和西安府需在黄河以西防备山西道贼子西逃。河南道、河北道,想来熥哥儿已经做了准备。大同也有蓝玉在,固然无事。”
  说着话,这位大明太子缓缓站起身。
  朱标走到了山西道堪舆前。
  “山西道已成合围之事,笼中打狗,朝廷受一时风波,而定边军长治久安,此乱可由朝廷先手而动!”
  朱元璋双目闪动,望向堪舆东北角无名之地。
  “加急,告诉老四,他的兄长和侄儿要以身犯险。他这个当弟弟、当王叔的,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
  朱标颔首点头。
  朱元璋又道:“昭告天下,非朕薨,洪武新政绝不更改,凡作乱者,诛九族,勿谓言之不预!”
  ……
  太原城,李府大院。
  堂皇不弱于晋王府的李府大院,是整个太原城里最门庭若市的地方。
  每一日,数不尽富可敌国的晋商人家,总是要来李府一趟。等到晚些时候,山西道三司、太原府知府衙门、阳曲县衙的那些个官员们,也总是要过府的。
  哒哒哒哒哒。
  李府门前的大街上,马蹄声急切。
  等到了府门前,马背上的人已经跳了下来,门口的仆役赶忙拿住缰绳,将马牵到一旁的拴马石前。
  而马上跳下来的人也已经是快步走进了李府。
  蹬蹬蹬。
  脚步声有些凌乱,一路到了李府中庭,转向一旁的一间密室。
  砰砰砰。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