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综合其它 > 魏晋干饭人 > 魏晋干饭人 第771节
  孩子们吃上了当朝太后亲手包的饺子,育善堂的官吏幸福得都要晕过去了。
  全国育善堂总管陈四娘特意将王惠风介绍给官吏认识。
  赵含章虽未明说,但陈四娘是她的心腹,已经察觉出来,今后育善堂将由朝廷和皇室共同掌管。
  皇室这块会交给内廷,也就是交给太后管理,而太后之下是王惠风。
  太后管事很随性,也就是说,将来她要和王惠风搭档,她代表朝廷,王惠风则代表内廷。
  以太后的身份来做慈善,比朝廷和赵含章出面好太多了。
  一番视察下来,王氏心疼不已,捏饺子的手指翻飞,不多会儿就捏好一簸箕,离开时还和孩子们依依不舍。
  孩子们也很不舍,站在育善堂门口用力的向她和赵含章挥手,嘴里不停的叫着“娘娘,娘娘……”
  他们很喜欢赵含章,崇拜她,尊敬她,但更亲近王氏。
  走出老远,王氏才收回目光,用帕子擦了擦眼角的泪,“每遇节日和灾祸,我都是让青姑来送东西,我以为他们现在日子已经能过好了,没想到还是这么穷困,好多孩子脚上连一双布鞋都没有,只有草鞋。”
  赵含章伸手握住她的手,拍了拍没说话。
  王氏就道:“我带人给他们做些鞋子吧,再给他们送些布料,我看他们身上也单薄得很,天眼见着要冷了,得准备些冬衣。”
  赵含章应下。
  下午,他们则去了洛阳周边的乡村。
  赵含章这次出行不是为了考察,而是为了彰显太后的威仪,所以提前通知了下去。
  到地方的时候,不仅各里里正带着一大堆百姓在,县令赵正也在。
  赵含章亲自扶着王氏下车,母女两个一起慰问了附近几个村子里的孤寡老人和伤病退役的老兵。
  等她们离开,老人和大人们眼中只剩下激动和艳羡了,“生女当如赵含章”,没有哪一刻,这一句童谣是如此的贴服他们的内心。
  于是他们扭头对家中的女孩道:“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学本事,将来若能学得陛下一分的本事便可光宗耀祖,也让你们的母亲受你们荫蔽得封诰命。”
  这一件事被登在了邸报和其他大报上向各地传播,各地官府和文人看到的是赵含章关心秋收的爱民之举,学堂里的学生也以此向当地百姓宣扬。
  但这一刻,百姓们的脑电波成功和赵含章连接上了。
  一边嗯嗯认同那些官员和学生,一边私下讨论,“京城周围的百姓日子过得真好,不仅可以看到皇帝陛下,还能见到太后呢。”
  “太后真有福气,生了陛下……”话题进行到这里,再一看自家的孩子,心中一顿,好像他们家的女儿是比儿子聪明一点儿的,学堂里的先生夸三次女儿才会夸一次儿子。
  要是将来他女儿当上大官,能不能和皇帝一样也恩及娘家呢?
  第1306章 争夺
  赵含章很快给了他们答案。
  收假之后,礼部终于整理好要诰封的诰命名单,上交给门下省。
  门下省审核无误后通过,递交给皇帝。
  赵含章看了看,单独取了范颖、陈四娘和孙令慧、赵云欣的那一份,其他的先压下。
  她在四份公文上批了个准字,然后交给中书省。
  中书省的郎中看到赵含章压下这么多公文,只过了这四份,心中顿时惴惴不安,拿不定主意,立即去找范颖。
  范颖翻了一下四册公文,立即明白了赵含章要做的事,当即将公文推给郎中道:“这其中有诰封家父家母的册子,我不宜参加,还请上交给明中书裁夺。”
  郎中便将公文递到明预那里。
  明预看过后,略一思索便道:“按公文起草诏书吧。”
  “陛下那里还压了许多册……”
  明预道:“诰封与封赏一样,需要一步一步来,不必忧虑,先把这四封诏书起好,陛下又没说公文有问题。”
  郎中这才应下,退下去起草诏书。
  诏书送回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见内容没变,当即通过诏书,发到礼部,然后等剩下的诏书送来。
  但一等不到,第二天也没等到,礼部那边也来人问,“怎么只批了四份诏书?”
  他们努力了半个月才根据官员们的爵位和职位定好诰封,加班加到眼黑,结果就通过四份?
  门下省也太过份了吧,他们哪里做的不好,你们倒是点出来啊。
  门下省也委屈,道:“公文我们已经审核过递上,但中书省只送来四份诏书,我们自是送来多少就审核多少,你们有意见去找明中书。”
  礼部的小官自然不敢直接去找明预,于是他跑去找礼部尚书赵程。
  赵程只略一思索便道:“既然只批下四份诏书,那就先颁布这四份吧。”
  范颖父母已逝,且是为守护西平县英勇就义,可算英烈,加上范颖的功勋,追封的诰命官爵都不低。
  诏书被登在邸报上,同时有报纸记述报道范颖及其父母的事迹。
  然后是陈四娘的事迹,一天一个人,普通百姓看大段大段的朝廷讯息总是疲惫,但看这些故事却很有兴趣。
  说书先生们也更喜欢说故事,终于不用绞尽脑汁的解读报纸上的公文了,多来点这种故事,他们喜欢说。
  故事飞速的传播开,西平县也很快看到京城流传过来的报纸,这边的书局还刊印了两遍,这才够附近几个县城的消化。
  邸报上的四个人他们都知道,且都出自他们汝南郡,很快,另外两个人的故事也被刊登在报纸上,并传播到地方。
  范颖、孙令慧和赵云欣也就算了,陈四娘家里却炸开了锅。
  一直沉默的宋家终于忍不住,去西平县衙表示抗议和反对,还跑去陈家,“四娘是我们宋家的儿媳,就算恩荫,也应当恩荫夫家,没有出嫁女恩荫娘家的道理。”
  从前,陈家是不敢跟宋家对抗的,所以当年知道宋家想要陈四娘殉葬,虽不满,但因为没成功,他们也就没追究。
  可现在不一样了,他们也不愿意失去陈四娘这个女儿,甚至观念也改了。
  以前,他们总觉得陈四娘跟着赵含章东南西北的乱跑不好,一再劝说她回归宋家守贞,不然改嫁也可以,不应该抛头露面。
  而陈四娘封爵的消息传来后,他们就不再提这个话,甚至有意疏远宋家,想要独占这个女儿带来的好处。
  等到京城的报纸传到这里,在邸报上看到陈家父母的诰封,他们更不愿意放弃陈四娘这个女儿了。
  于是第一次,他们在明面上和宋家撕破了脸皮,“我们家四娘早离开你们宋家了,当年你们宋家多歹毒,我那短命的女婿一死,你们就要四娘殉葬,幸得陛下相救,不然我们四娘的坟头早长草了。”
  宋老爷大怒,“你们休要污蔑人,我们宋家岂会做如此丧人伦的事,根本就没有殉葬的事,这么多年来四娘都没改嫁,可见还想着我儿子,只要她一日不改嫁,她就一日还是我宋家媳,诰封也该当属于我们宋家。”
  朝廷送诏书的速度没这么快,所以在诏书到达前,两家为了陈四娘到底归属于谁家打破了头。
  连西平县县令都判不出来,只能向上求助上司。
  事情闹得太大,不仅西平县,整个汝南郡的百姓都知道了,大家也都好奇,一边吃瓜一边站队。
  一个人说应该诰封亲生父母,一个说应该诰封夫家。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因为意见不一,还有夫妻打架打到了县衙,各地县令处理鸡毛蒜皮案件的能力激增。
  因为有报纸,消息传播很快,豫州的风潮很快吹到了扬州。
  王导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他这个刺史得判决这样的案子。
  有三个县令终于忍受不住,领着一堆人来刺史府听判,让比他们聪明的王导来判定谁对谁错。
  一共八个案子,分属三个县,全是因为陈四娘家的事执不同的意见而争吵,于是大喊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夫妻要和离,兄弟要分家,甚至连父母都要与子女义绝的。
  王导坐在位置上看着大堂上泾渭分明的两拨人,缓缓露出了笑容,“就是你们吵架扰邻,因宣德侯的诰封要和离,要分家?”
  八家一起点头,然后问王导,“使君,宣德侯的诰封到底是该给其娘家,还是夫家?”
  王导问他们,“你们八家,谁有女儿?站到中间来。”
  八家皆站到中间来。
  王导又问,“谁家有儿子,站到右边来。”
  八家又齐齐站到右边去。
  王导道:“认为儿媳将来有能力为父母请封诰命当诰封夫家的,站到左边来。”
  八家齐齐站到左边去。
  王导又道:“认为女儿将来有能力,不论出嫁与否,都应当请封亲生父母的站到右边来。”
  八家隐隐明白过来,踌躇不肯挪动,王导就笑道:“如此,你们的决定不是挺一致的吗,都认同女儿当诰封夫家呀。”
  八家不认了,连忙站到右边。
  第1307章 明星
  王导便叹道:“可见你们的决定还是一致,不过是为利而已,但须知,世上除了利外,还当有德,这世间的种种好处怎能都尽归你家?做你们的儿媳,诰封当归夫家,做你们的女儿,诰封又当归你们娘家。”
  “唉,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你们做不到圣人,也不该蒙蔽自身的良心,做这样只利自己而损害他人的事,”王导叹息道:“作为扬州刺史,本官甚是羞愧。”
  堂下站着的人面红耳赤,也都羞愧不已。
  外面围观的百姓中有人喊道:“使君,小民有话说。”
  王导立即将人请进来。
  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男子,他一身补钉,却并不羞怯,到大堂后就跪下。
  王导和颜悦色的问:“你有何话说?”
  男子道:“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前三年需要大人日日看顾,三年之后需教导孩子为人处世,再四年,便要送到学堂里读书识字,而一个学子想要做官,只靠在学堂里读三年书是不够的,其中付出最多的便是养育他的家庭,不论男子,还是女子,皆如是。”
  王导点头。
  “既是生身父母付出最多,女子为官后请封诰命自然也当以生身父母为先,这也是孝道,世人争论,不过是因为世风日下,多年来民间只以利较得失,而忘了德,今日就请使君代我等向上请命,将此事定下,以正世风。”
  外面的百姓纷纷跟着附和,都认为这个年轻人说得对,王导大手一挥应下,当即就让人拿来笔墨,现场写好信进上。
  这件事被扬州的士族看在眼里,当即有人写了一篇文章送到书局。
  书局一看,立即就刊印,因为文章好,不仅写的人名扬全国,成了名士,连那年轻男子也立即成了道德的典范。
  王导将人收下,向朝廷举荐他。
  因为这篇文章,全国的争论有了偏向,范颖在这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邸报上,彻底为这事做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