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历史军事 > 曹操喊我去盗墓 > 第1207章
  因为后世考古发现,尧舜时期还没有出现给土地施肥的概念,因此需要实施休耕制度来维持土壤的肥沃,与此同时,那时的洪水灾害也是发生的十分频繁,“鲧”为了在短期内兴建大量的土堤封堵洪水,又受限于当时的运输条件,不得已只能就近取用正在休耕的土地中的土壤。
  但是这样会严重影响接下来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剧水灾后出现的饥荒,再加上“鲧”没有及时上报这个情况,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再加上兴建土地封堵洪水的策略本身就有问题,反倒加剧了洪水决堤之后造成的灾害。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平复民怨,舜帝才不得不杀了“鲧”以谢天下……
  因此后世考古界与学术界普遍认为,所谓的“息壤”也可以叫做“休壤”,说白了就是正在休耕的土地,根本没有史书中描述的那般神奇。
  第五百九十章 杀不死的小强
  可如今甄宓忽然说出这番话来,却又令吴良对“息壤”的认知产生了动摇。
  难道后世考古学术界对“息壤”的解读是错误的,“息壤”并非休耕的土地,而是另外一种不为后世人所知的神秘事物?
  尤其是甄宓那通关于“息壤”的描述:“此物遇水便会迅速变硬定型,莫说是岩石,便是金铁也未必比它更加坚硬……”
  再加上甄宓还说这处没有任何支撑的巨大地下洞穴便是由“息壤”凝聚而成。
  吴良越发觉得“息壤”非同小可。
  毕竟就算是后世搞基建使用的钢筋混泥土也断然没有这般坚硬稳固,他从来就没见过后世的那座楼或是那座桥不需要修建承重柱,仅凭这一点,便已经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基本没有可比性。
  如此想着。
  吴良忽然问了一个内心比较关心的问题:“如今这世间可还能找到‘息壤’?”
  他说的当然不是这座由“息壤”凝聚而成的地下洞穴,而是可以挖掘出来直接使用的“息壤”。
  任何时代都是材料为王。
  据他所知,上古唐虞时期曾出现过使用陶土烧制而成的“陶刀”。
  那么若是将陶土换成“息壤”来打制兵器,若是依照甄宓所说,“息壤”遇水便可迅速变硬定型,甚至比金铁还要坚硬,“息壤”打制的兵器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兵,取代青铜出现并延续了几千年的铁器说不定都可以摒弃了。
  可后世考古界却从未发现疑似以“息壤”为原材料的兵器或是工具。
  因此后世依旧公认人类的文明历程应是建立在“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的基础之上,“息壤”从来没有出现过。
  “恐怕难于登天。”
  甄宓摇了摇头,说道,“据我所知,‘息壤’本藏于千百丈深的地下,乃是尧帝在位时于一处天然形成的深渊裂缝中找到,若非如此特殊的环境,以‘息壤’的特性,只需经历一场雨雪,天下便再无‘息壤’了。”
  “起初并没有人将这种不起眼的干土当一回事,几月之后才有人偶然发现了‘息壤’的特性,自此便被尧帝当做一种神物挖掘并储存了起来,后来尧帝传位于舜帝,‘息壤’也自然而然的传给了舜帝。”
  “再到后来,尧帝病逝于雷泽,舜帝前去为尧帝奔丧,文命的父亲‘鲧’竟借机率人将‘息壤’偷偷运走,而与此同时,丹朱也趁国都守卫空虚夺取了帝位,使得舜帝有家不能回。”
  “可惜丹朱不学无术不修德操,终究没有办法令各个部落信服,在位几年几乎所有的部落首领都前去投奔舜帝,支持他返回都城夺回帝位,最终舜帝也认为这是民心所向天意所归,不能继续推辞忍让,终于在为尧帝守陵三年之后回到了国都,重新执掌天下。”
  “但当舜帝打开存放‘息壤’的库房时,却是大惊失色,库房内储存的‘息壤’竟全部不翼而飞。”
  “经过一番查探,舜帝很快便查到了偷偷运走‘息壤’的‘鲧’。”
  “事情败露,‘鲧’一口咬定所有的‘息壤’都已用于治理洪水,可当舜帝要求他说出用在了什么地方,打算亲自前往验证时,‘鲧’却又闭口不谈,甚至一心求死,舜帝对他失望至极,最终只得派人将其斩杀。”
  “自此,那些‘息壤’的下落便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再也没有人见过,久而久之逐渐被世人遗忘。”
  “如今见到这处地下洞穴,我便豁然了。”
  “原来那些‘息壤’竟是被‘鲧’偷偷运到了此处,修建起了一处如此恢弘的地下秘境,不过这处地下秘境究竟是为谁所建、建来又有何用却还是个问题,反正我只知文命一定对这处秘境一无所知,因为他从未对我提起,也从未来过此地。”
  说到这里,甄宓俏脸上浮现出一抹疑惑之色,显然此前严陆与吴良、左慈说起这处秘境的背景时,她的狐仆并没有找到机会偷听。
  而她的话,也堵上了关于“息壤”最大的漏洞。
  “息壤”既然遇水便会迅速变硬定型,那么它的储存便一定是一个问题,就像她所说的那般,雨、雪也是水,一场雨雪下来,便能够令“息壤”化作一大坨看起来与石头无异的东西,世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发现这种奇物。
  至于发现的地点是在“千百丈深”的深渊裂缝,此事倒很有深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