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历史军事 > 曹操喊我去盗墓 > 第1070章
  吴良也认同这种说法。
  因为正史中还有如此一段记载:
  初平二年,袁绍自领冀州牧,常山国便属于冀州,彼时赵云却受常山国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兵士投奔了公孙瓒。
  公孙瓒心中奇怪,于是问道:“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回答说道:“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有倒悬之厄,我们常山人经过商议讨论,决定要追随能够实施仁政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我们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
  由此可见,赵云心中亦存大义,并且在常山国的威望极高,常山国内有许多义士都愿意追随于他。
  而等到后来认清公孙瓒的嘴脸之后,请辞归乡便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回到常山国之后,赵云也并未效忠袁绍。
  一直等到后来刘备因“衣带诏”事件被曹老板追杀,逃到冀州投奔袁绍时,赵云才主动跑去邺城再与刘备见面,并避开袁绍的耳目暗中帮助刘备招募了数百名兵士,随后带着这些人跟随刘备去了荆州,依附刘表屯于新野……
  所以。
  难道刘备此行的目的其实是招揽赵云?
  这种可能不是没有。
  毕竟从那些史实中可以看出,赵云在常山国很有威望,并且他的兄长去世之后,他便极有可能成为一家之主,掌握着一族的财富与社会资源,而这些皆是此刻的刘备最为欠缺的东西,毕竟他已经混到了连饭都吃不起的地步。
  不过这种推测依旧存在一些疑点。
  倘若刘备真是特地跑来招揽赵云的,按照常理来讲常规的做法应该是先派人前来与赵云沟通,得知赵云的心意之后再有所行动,否则万一赵云根本没有这个意思,这一趟不就是白跑了么?
  另外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似乎也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赵云真没这个意思,所以也就没有派人前来迎接,不过这种可能基本可以排除,毕竟正史中赵云可是主动跑去追随刘备的,如今自然也没有拒绝刘备招揽的道理,更没有叫刘备等人在这里饿肚子的道理;
  另外一种则是,刘备根本就没有提前与赵云沟通,因此赵云也根本就不知他到了常山国。
  而若是如此,刘备此行的目标可能就不是赵云了,至少并不完全是为赵云而来。
  那么除了赵云之外,刘备最缺的又是什么呢?
  吴良细细思索。
  应该是财!
  这年头黄金是财、珍宝是财、牲畜是财、粮食也是财,有了财,他便有了粮饷,便有了招兵买马的资本,否则就只能似现在这般脸都不要了四处招摇撞骗,只是为自己与麾下那两百余名兵士吃上一顿饱饭。
  而若是再将潜行与求财联系在一起的话。
  再加上刘备所部现在便已经在饿肚子,此行颇有那么点破釜沉舟、不成功便饿死、也只能饿死的决心……
  吴良忽然意识到了什么,刘备这次可能是准备干不能被旁人知晓的坏事!
  至于是什么坏事?
  这方面吴良就比较有经验了。
  对于刘备这种有野心的人而言,小财小富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就拿吴良刚刚送了刘备四车粮食来说,这些粮食若是给了一户普通人家,节省一些吃上一两年应是不成问题,但放在刘备手中,恐怕还不够他这两百余名兵士吃上两天。
  即是说,刘备若是特意跑来这个地方求财的话,所求应是一笔十分可观的横财。
  那么这年头什么途径能够发上一笔横财呢?
  吴良暂时能够想到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似他一般盗墓,而且八成得是汉武帝之后出现的汉墓,因为自汉武帝开始才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自此厚葬的习俗才真正深入人心。
  当然,在这之前的朝代亦是有许多人尊崇儒术,亦是会厚葬父母亲人。
  但那些朝代与以孝治天下的汉朝相比便是小巫见大巫了,尤其对于王公贵族而言,这些人活的就是一张脸面,甚至在这种事上已经进入了互相攀比的畸形状态,有的人为了安葬父母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只为了不被人们当做不孝子看待。
  尤其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要入朝为官便必须先被地方举为“孝廉”,“孝廉”早就已经成了登堂入室的敲门砖,不论是谁被当做了“不孝子”,都无异于自毁前程,为天下士族所不耻、所唾弃!
  陈留的王庆便是一个例子。
  他爹死后家中早已入不敷出,结果王庆还是硬着头皮将自家赖以生存的盐行一家一家的质押出去,只为了给他爹一个风风光光的大葬,然后……没过几天就引来了贼人,最终惨遭掘坟。
  完全可以想象。
  如果不是遇上了吴良,王庆的王家此刻恐怕也已经彻底落寞,虽然未必便要流落街头,但肯定不能维持以前的风光,而且若无奇遇,百年之内恐怕都不可能扭转局势,更不要说似现在一般做了整个兖州的盐业大亨;
  而另外一个,恐怕便只能是抢劫了。
  这年头又没有可以使人一夜暴富的彩票,能够发的横财自然大部分也都只能是不义之财。
  而且这个时代并没有银行与钱庄,要抢的还只能是大户人家,毕竟这年头一般的老百姓亦是处于水深火热的状态,没有沦为流民便已经可以算是中产阶级,只有真正的大户人家才能够为刘备提供他所需要的那笔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