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295章
  当最初的一船饥民被“忽悠”到大员开始工作后,很快就有人回去把一家人都带了出来。因为大员这边有个规定:单身者住集体宿舍,而夫妻带小孩者,可以申请零首付木屋一套。小孩越多越好申请,而且小孩全部免费上学,外带管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随着穿越众的口碑渐渐传开,陆续上门投靠的饥民便越来越多。而福州站这边则是来者不拒:任何人都可以来,穷得光屁股都可以。当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包括船费和小屋在内的一切花销,最终都会从移民的工资里慢慢扣除。
  这就是某势力最近人口暴涨的原因:大批计划外的福建移民开始陆续进入大员,再加上杭州运来的移民,本地同化的土著,穿越众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治下的总人口数居然突破了6万人大关。
  这就很令人欣慰了,要知道,古代很多小县城的总人数也不过是几千人而已。
  既然人手充足,之前很多小打小闹的工作就可以顺利展开了。现如今大员这里以工矿,基建,农业这三驾马车为支柱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大批的壮年劳力汇聚在这三个行业里,整个社会面貌欣欣向荣,一片蓬勃之势。
  ……
  疏浚河道之后,大批人手又开始对遭灾后的住宅小区进行维护。这次风灾受害最大的,就是穿越众最早建造的那批宿舍。
  当初由于事业刚开张,各方面资源不足,所以由郑洋洋设计的那批宿舍在屋顶结构上就薄弱了一些。于是台风过境,大批榫卯结构的老宿舍屋顶被掀飞,还有少量倒塌,屋里的人统统被浇成了落汤鸡。
  而这次维护,则要将所有问题一趟解决:老宿舍的屋顶会按照新宿舍的屋顶结构重新安装,结构会被加强,所有隐患都会被排除。
  随着移民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成份的日趋复杂,赤崁这边的住宅区也随之做出了不断的调整。从最初一水的的10人宿舍,到后期的40人大宿舍,再逐渐进化出大批独居小户,社会的演变很明显。
  而这种演变和工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早期的人力夯桩,到后期的煤气砸桩机,再到抛弃榫卯结构,开始大面积使用铁钉和木螺丝……穿越众设计的这些简单线条的宿舍楼,其实内部的科技含量是一直在提高的。
  要知道,如果不是有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的参与,完全凭借人力去“组装”这些积木房屋的话,那么宿舍建造的速度肯定跟不上移民涌入的速度,更遑论那些专门为完整家庭准备的独居小屋了。
  现如今的赤崁新区,已经有了后世那些民居小镇的模样:一排排木质小楼被笔直的道路分隔成平整的棋盘,所有小区都被路旁整齐的香樟树所隔离。干净,整洁,由碎石子铺成的路面上,挂着车斗的煤气班车在缓缓移动,上面坐满了面色红润,穿着麻布t恤和七分裤的工人。
  ……
  永远最热闹的地方自然就是宽度达到30米的赤崁水泥大街了。搞笑的是,这条街在原本的设计图中宽度只有4米……后来发现情况不妙,赤崁区政府才紧急将几排简易宿舍推倒,拓宽了街道。
  当然了,这也不能怪谁。要知道,穿越众初次跨过台江的时候,对岸还是一片遍地野草和蚊子的蛮荒之地;设计师当初是按照一个美国西部小镇的规模来规划这片土地的,所以道路自然宽不到哪里去。
  大员人民……不久后就会变为“帝国人民”的这些移民们,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晚上下班后,去赤崁大道逛街和shopping。
  夜晚的赤崁大道就像后世的步行街一样,沿街布满了明亮的路灯,官办的各式店铺和烧烤摊,大批人群就在这里徜徉。
  通常来说,在大道上最拉风的,是那些带着女友的牛逼人物……能从纺织厂和火帽厂勾引出数量稀少的女孩逛街,哪怕勾引到的是一个倭女,这种人同样属于牛逼货色。
  至于那些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老实巴交,还没有适应穿越众这种奔放的管理风格的屌丝们,也只能咽着口水眼巴巴看着拱白菜的猪们掏出工分票请女孩吃烤石斑鱼。然而他们除了诅咒几句这厮明日就要破产啃大饼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敢惹事的都被抓去伐木了。
  ……
  想在赤崁大道上开一家店可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穿越众现在的商业结构,本质上并不是自由贸易,而是管控极为严格的统购统销模式。
  所有穿越众治下的子民,就性质上讲,他们和当年的国企工人是有点像的:工作和生活都由上层安排,这些人的选择权并不多。
  而穿越众现在的商业模式也是很独特的:窑区基地的工业品,除了列在出口名单上那些行销全球的高性价比货物之外,其余的日用品生产数量并不多,数量刚好够本地人消费就可以。
  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兼顾了商品出口创汇和本地工业的积累。但是坏处也有:私营经济暂时被打压了。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明国富商打算来赤崁大街买间官办铺子开杂货铺,那么他将会发现没有本地货可以进——所有杂货都是直接分配到各处官办商店里的,没有他的份额。而像煤油灯这种俏货,他同样进不到货,因为那都是给诸如荷兰人这种大势力准备的。
  没办法,在17世纪这种极端缓慢的社会环境下,穿越众无法大批量弄到各类工业原料,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渡过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