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叫外朝的文官群体,与内务府的文官群体,相互间对立起来,竞争起来,这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
  不管是在哪一层面,失去竞争性,就会失去源动力。
  大明文官群体的问题,之所以接连不断的爆雷,就是他们所执掌的权力过重,没有相应的制约和监察。
  在维新变法的初期阶段,没有正式宣告结束前,崇祯皇帝要保持这种竞争性,以确保两套文官班底,都能达到为他所用的目的。
  “都好好的想想吧。”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道:“你们做官,究竟是为了什么,朕知道近期做的事情,的确是有些多。
  叫内务府的压力很大。
  特别是内帑财政的压力,就更不用说了。
  可是朕做的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想让大明社稷更好,难道遇到些问题和压力,我们就要选择退缩吗?”
  大明维新派的规模扩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适合变法初期阶段的,不代表适合变法中期阶段的。
  适合变法中期阶段的,不代表适合变法后期阶段的。
  哪怕是前、中、后期阶段都逐步落实,大明还会有更新层面的变法,所以崇祯皇帝要培养出一批批的人才班底,以确保在不同时期下,能有相应的人才顶上来!
  第六十四章 大炼钢铁(1)
  清晨的乾清宫,带着几分寒意,崇祯皇帝盘腿坐在罗汉床上,批阅着几封军机处呈递的奏疏。
  其一,此前平叛宁夏卫的京营精锐,已踏上返京的归途。
  其二,九边重镇擢授职官。
  其三,辽东督师府所呈参战军报。
  其四,东江镇所呈参战军报。
  其五,所筹东海水师,各处水师奉旨军报。
  其六,京营换装呈报。
  处在大明这一时期下,就必须要忍受时效性递减的弊端,毕竟这和后世是不一样的,同一件事情,想从京城到所达区域,再得到相应的回函,是需要时间去等待的。
  就像相隔千里之遥的辽南前沿,各处战场出现任何情况,崇祯皇帝就算想知晓些什么消息,至少也要等上2日,甚至途中若是有所耽搁,这个时间就要更久一些。
  想要在大明治下推行维新变法,除了要分批次的培养人才,不断壮大维新派的规模,还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一些政策性的部署,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甚至会扯皮。
  倘若脱离了这一现实,去一厢情愿的做某些事情,那么换取来的结果,就像是没有跟脚的浮萍,风一吹就散掉了。
  “皇爷……该进早膳了。”王承恩低首走上前,对崇祯皇帝作揖道:“您昨夜入寝就已经很晚……”
  “端过来吧。”
  崇祯皇帝头也没抬,继续忙碌着。
  “奴婢遵旨。”
  王承恩作揖应道,随后就面对着崇祯皇帝,缓缓向殿外退去,不过还没退下,却被崇祯皇帝喊住。
  “对了,陈延生进京了没有?”
  “进京了。”
  被喊住的王承恩,忙回道:“时下就在乾清门那边进膳,陈知州奉旨归京,一路都没有停歇,就……”
  “嗯,叫他吃完早膳,来见朕。”
  崇祯皇帝说了一声,就继续处理着奏疏。
  想在大明做成些事情,仅靠自己是不够的,甚至不能有丝毫松懈,崇祯皇帝自决意维新变法后,就一直这般忙碌。
  所谓的劳逸结合,只是偶尔为之罢了。
  特别是在崇祯五年开始,展开部署的事宜增多,这叫崇祯皇帝变得愈发忙碌,根本就没有太多闲暇时光。
  搞改革难啊。
  在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想要促成维新变法,将过去单一的经济模式,过渡到工业为主的模式,就更是难上加难。
  毕竟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需要兼顾的层面太广,这其中敢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形式的纰漏,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出现。
  就像扶持产业领域,会出现大批脱产群体,如果应对粮食需求的部署,敢出现任何问题的话,就会导致粮食危机的发生。
  就像规划金融领域,就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就像谋划航海领域,就可能形成外敌进犯。
  就像试行土地政策,就可能激化阶层矛盾……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崇祯皇帝就像是大明的总设计师,小心翼翼的将他心中构想的整体部署,一环套着一环的压茬推行起来,期间出现任何问题,他都要第一时间解决,避免隐患扩大,继而爆发出更多的问题。
  “臣……陈延生,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伏案忙碌之际,天津知州陈延生,走进东暖阁,看着短桌旁摆放的早膳,心里很不是滋味。
  “陈卿来了。”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陈延生说道:“坐吧,这次将卿家从天津召来,是有些事情想与卿家聊聊。”
  “臣遵旨。”
  陈延生忙作揖应道。
  天津直隶州这个地方,崇祯皇帝心里很是看重,这不仅是大明北方的对外口岸,更是承载泛辽东战略的要地,同时还肩负着原始工业化孵化的重担,倘若这个地方,敢出现任何的问题,那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从辽地爆发战争以来,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从天津军工产业订购的火铳、火炮、火药等各类军需,朕一直都是关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