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陷入沉思。
许久才道:“之前你说过你一句话我很在意,你说黄昏的追求,大概是大明之外的皇权,我倒是忽然觉得,这批蚍蜉义从应该还是黄昏的,目的就是为了他在大明之外的皇权,毕竟不依靠军事,他不可能成为域外之王的。”
姚广孝沉默了一阵,“那么,陛下你能容许黄昏这么做吗?”
朱棣想了想,“如果是近邻,则是远忧。”
姚广孝点点头,“黄昏此人有远见,他应该知道事情到了如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打金帐汗国,这里面他到底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也许等战事结束,我们才会知晓,不过老臣大概是看不到的了。”
朱棣黯然。
姚广孝继续道:“而且现在箭在弦上,不打不行了,要不然会让其他邦国笑话,说咱们大明雷声大雨点小,同时也可能影响朝鲜的请归。”
朱棣迟疑着道:“可不知道黄昏的目的,我确实有些寝卧难安。”
姚广孝哈哈一笑,“地球仪上显示的陆地,那么大啊。”
世界这么大,容不下你朱棣和他黄昏?
朱棣还是有些难以释怀。
姚广孝知道一时无法说服朱棣,这事解铃还须系铃人,能让朱棣释怀的只有黄昏和朱瞻基的亲口解释,也便不去说了。
反正姚广孝相信,朱棣不会轻易杀黄昏。
更不会杀朱瞻基。
此时恰好有人来报,说于谦求见。
朱棣也便不再说什么,起身,“朕还有些事,需要回下乾清殿,你们两师生好好叙旧罢。”
姚广孝也起身,对朱棣的背影行了一礼,说道:“陛下,二殿下还在北城,将要随军监军呢,太子也坐镇北固城,你无须过于担心。”
朱棣脚步停滞了一刹。
他知道姚广孝是在提醒自己,北固城那边的风言风语,很可能是老二搞的鬼,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批蚍蜉义从的出现。
……
……
永乐十六年,大明的黑衣宰相,一个面相凶恶但却是佛家高人的老和尚,在大明的建初寺,在这个普通傍晚,走完了他最后的一天。
宫禁关闭前,朱棣得到了消息。
得知姚广孝逝世的那一刻,从建初寺回来就一直呆在乾清殿的朱棣沉默了很久,才对康宁说道:“去给徐皇后说,朕今夜不去坤宁宫了。”
康宁立即着人去通知徐皇后。
朱棣又道:“都下去吧,今夜没朕的旨意,谁也不许进来。”
康宁只得带着所有人离开。
却被朱棣喊了回来,“去给朕拿点酒来。”
这一夜,朱棣喝了个酩酊大醉。
尽管他知道,姚广孝是正常老死,毕竟八十三岁的老人了,之前还在中南半岛待过许久,培养了刘宁然和于谦,但对于朋友的逝世,朱棣还是很伤感。
说起来,如今贵为天子,他的朋友还有谁?
只有姚广孝了。
可是如今姚广孝也走了,朱棣不知道今后还能说谁说一些不能说的事情。
而建初寺那边,于谦作为学生,和姚继一起忙碌奔走,为姚广孝的后事忙碌,老和尚张定边反而很淡定,在姚广孝的尸首前诵经到天明。
直到等来了宿醉的朱棣。
朱棣站在姚广孝尸首面前,看着昨日还脸色红润的老友,此刻已经是一具雪白的尸首,忍不住悲从中来,问一旁的张定边,“少师走之前,可说了什么?”
张定边低诵佛语,抬头道:“少师走之前,闲聊间,很突兀的说了一个名字。”
朱棣哦了一声,“谁?”
张定边道:“可怜溥洽。”
朱棣面色动了动,眼神有些恍惚,差点没想起这个人来,回首对康宁道:“去,去锦衣卫找薛禄,让他将溥洽带过来。”
溥洽,京畿名僧。
靖难之前,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
靖难之后,奉天殿一场大火,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北镇抚司从溥洽口中没有得到想要的消息,于是这位僧人就被关在了诏狱之中。
这一关就是十五年。
朱棣是真没想到,姚广孝在逝世之前,竟然说起了这个人,他在暗示自己什么吗?
第1281章 黑衣宰相落幕!
给姚广孝的尸首上了香,朱棣移步到堂外,蹙眉,“没人做法事?”
一旁的于谦急忙道:“少师说一切从简。”
朱棣嗯了一声,“按照高僧礼仪办罢。”
又对身边的康宁道:“着人去通告各部门,少师驾鹤西游,罢朝两日。”
没有说薨。
而是说驾鹤西游,这个用词很讲究,说明在朱棣眼中,姚广孝不是臣子,是高僧是朋友,甚至罢朝两日,这待遇很高了。
康宁急忙着人去宣圣旨。
趁着溥洽尚未被带来,朱棣看着披麻戴孝的姚继,想了想,毕竟是朋友义子,自己怎么着也该照顾下,问道:“少师在临终前,可有交待?”
姚继这个人怎么说呢?
绝对是姚广孝一生眼睛最瞎的时候看上的一个人——当年就因为姚继的字写得好,其实这人的品行并不如他写的字。
为了荣华富贵,当年果断抛弃了母亲和妹妹。
此刻听到朱棣这么一问,知道陛下是在询问姚广孝的遗愿,顾不得一旁于谦的挤眉弄眼,暗想着义父和陛下的感情如此之好,陛下怎么着也会帮助义父实现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