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只能在心里流口水。
便宜了狗日的黄昏。
朱棣要脸。
尽管曾经对小姨子觊觎,但她现在已为人妇,作为天子和姐夫,徐妙锦如今再美再妖媚,也只是小姨子,而不是善良的小姨子了。
于是眼神清澈的边走边说,他大概何时回来。
徐妙锦想了想,一个时辰左右。
朱棣颔首。
可以接受。
一旁的徐皇后看着这一幕,内心无比舒爽,终于把这个隐患去除了,不枉自己一直极力撮合三妹和黄昏——这件事徐皇后功莫大焉。
要不然她在知道黄昏对三妹有意,朱棣又青睐黄昏后,会那么愚蠢的让黄昏薅羊毛?
她可是有着女诸生妙溢,在大明王朝三百年国祚中都排得上数徐皇后,岂是那种被黄昏三言两语就会忽悠得晕头转向的普通女子。
就是为了让黄昏发展起来,有资本娶三妹。
徐皇后是温婉贤淑。
但不代表着她愿意和妹妹一起分享爱情,关于爱情,女人大多还是自私的。
没有去书房。
朱棣走了几步,对徐妙锦道:“去那座凉亭罢。”
婚礼当日,朱棣看见过那座用琉璃作为主体修建在荷塘中心的凉亭,当时颇为惊艳,今日来黄府,想了起来,于是想去坐坐。
一座用琉璃修筑的凉亭,在今日大明,是整个天下最为奢侈的建筑。
要不是知道黄昏怎么起家的,朱棣肯定会让人去查黄昏有没有贪污受贿,那一座凉亭的价值,至少数千两白银。
徐妙锦不敢说不,低声对绯春交待了几句,然后在前带路。
第230章 小宝庆,我愿意当驸马了
国子监附近。
黄昏和王振对坐,叔父黄观去了高贤宁的居所,两个大明天下的才子,直到今日也没出仕,境况其实差不多。
当然,没出仕的原因不同。
高贤宁是还没有机会。
黄观则还是没有放弃心中的忠君思想——其实也差不多了,当日在应天城外看到的那一场叛乱之战,对他感触极大。
靖难之战中,那些奏章中的伤亡,对黄观而言,其实就是一串数字。
这是他作为读书人的局限性。
但是现在,那些伤亡不再是数字,而是活脱脱的人命。
所以黄观心中多少有了些转变。
他终究是读书人。
忠君之外,亦心系社稷苍生。
接下来只需要再发生一些事,触及到他灵魂,让他明白,大明天下的亿万百姓,比他心中那个朱允炆一个人,更为重要。
他大概就能从忠君的儒家禁锢中走出来。
这当然有巧合。
但也是黄昏希望看到的。
王振的伤势已经好了许多,近来跟着高贤宁读书,让这个扇面渡驿卒的眼界开阔了很多,俨然之间,少年王振的心中,有了那么一丝雄心壮志。
而不再是个人的富贵荣华。
王振的疯娘在院子里的水缸畔坐着,盯着水缸里的那朵睡莲呵呵傻笑,又或是去拨弄一下水面,吓一吓水中的鱼儿。
王振和黄昏对坐,目光落在疯娘身上,很是温柔。
黄昏也是感触万分。
世间,终究还是有情为大,厂公王振,在他还没成为厂公之前,对疯娘的这一番赤子之心,着实让人动容。
当然,也可能这个王振不是那个王振。
道:“生活方面可有不如意?”
王振是郑和的人。
但其实现在境况很奇怪,王振既听郑和的话,也听黄昏的话,郑和对此睁一眼闭一眼,大概属于投桃报李——下西洋一事,便是黄昏为他说话。
黄昏也不蠢。
这些日子他一直在供着高贤宁,也没忘记给王振拿钱。
所以,说什么是士为知己者死。
还是钱和权说话。
有钱,你说的话才管用,有钱和权,你才有让士为你而死的人格魅力。
王振笑了笑,“有郑大监和您帮扶,一切都还好。”
周围乡邻,没有人再敢追着疯娘打骂。
也再没腌臜泼皮,敢把疯娘往角落里拖,周围人士,对自己母子二人,多有敬畏——这都源于内官监郑和和黄昏多次派人送钱。
郑和派的是太监来,黄昏派的是苟布等锦衣卫。
又是太监又是锦衣卫。
周围的人再傻,也知道这对母子不是他们可以惹得起的主。
黄昏颔首,喝了口茶,“读书可还好?”
王振想了想,认真的道:“高先生说的没错,我没读书天赋,想要科举中第,大概是一辈子的奢望了,但我也不会放弃读书,因为我发现,读书能让我明白很多道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王振不这么认为。
他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师父教的功夫。
但他确实不想放弃读书。
很多道理,书中才有。
黄昏点头,“确实不要放弃读书,就算不能科举中第,也要看书充实自己,但是我有个忠告,关于读书,要明白另外一个道理。”
王振笑着,“洗耳恭听。”
黄昏轻声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王振心中一动,结合他知道的一些事情,他知道,黄昏不会突兀的来这么做人生导师,一定是有事情,于是认真的道:“请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