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燃烧的海洋 > 第五十章 大漠扬威
  会战开始后,以军首先在德拉方向上发动猛攻,并且在戈兰高地与贝卡谷地方向上都发动了进攻,以求牵制叙军的战略预备队,让叙军在两条不太重要的战线上消耗掉预备队,从而无法支援德拉。
  事实上,当时叙军的战略预备队就两个师,而且是两个刚成立的预备步兵师。
  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巴拉姆没有分兵作战,而是把主力集中在德拉,以军很有可能取得决定性突破,比如在攻占德拉之后,依然有足够的兵力向北挺进,或者及时攻占安曼。
  显然,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戈兰高地方向上,以军的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而且这是叙军的主攻方向,哪怕只抽调一个旅,后果也难以设想。至于贝卡谷地方向上,就算有充裕部队,也很难及时到达,而且当时在贝卡谷地方向上,以军存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能性,其战略价值将比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更加突出。
  说白了,巴拉姆的战略部署本来就是两线突破。
  按照他的设想,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之后,叙军将把主力放在大马士革南面,如果此时能在贝卡谷地方向上取得突破,就能实现对叙利亚的战略大包围,在下一次会战中全歼叙军主力。
  当然,前提是首先在德拉方向上取得突破。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巴拉姆在“德拉会战”之前就制订了类似的计划,打算在德拉方向取得突破之后,快速向贝卡谷地增派四到六个旅,而以军将在此期间围歼面向戈兰高地的叙军,把另外十多个旅解脱出来。等到以军整备停当,能够在以大马士革为中心的战略包围圈上投入五十个旅。
  毫无疑问,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别说攻占大马士革,让叙利亚亡国都不是问题。
  只是,宏伟的战略计划,必须以实力为基础。
  会战初期,以军在德拉方向上的突击打得很顺利,战线稳步推进,但是没能大规模歼灭叙军主力部队。
  根据以军的战报,当时好几次突破都被突然出现的中国军队击溃,而叙军在中国军队的掩护下,正一步一步的退往德拉。
  也就是说,以军没能形成突破,而是在平行推进战线。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在推进的时候,以军的侧翼将毫无遮挡的暴露在中国军队面前。
  当时,巴拉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右翼部署了六个旅的反击部队。
  到了十九日夜间,蒋博文发起反击,在左翼、也就是以军右翼方向上一口气投入了十支突击集群。
  从某种意义上讲,蒋博文有点操之过急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正面推进的以军离德拉还有二十公里,叙军的正面防线依然十分牢固。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蒋博文在二十日上午、也就是以军推进到德拉城外的时候发动反击,就很有可能一举突破以军的右翼防线,然后包抄以军大后方,一举包围三十二个以军旅。根据这个判断,这些人认为,蒋博文依然欠缺实战经验,如果换成戚凯威,肯定不会过早发起反击。
  事实上,即便换成戚凯威,也会在十九日夜间发动反击。
  原因只有一个,正面防线上的叙军已经动摇了,而且撤退速度正在加快,随时有可能演变成溃退。
  真要如此,第十三集团军在东面的反击将失去意义。
  要知道,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即二十日凌晨三点,以军就打到了德拉城外,并且在天亮的时候完成了战术穿插。
  当然,这也与蒋博文在二十日凌晨,从正面方向上抽调四支突击集群有关。
  不管怎么说,当时蒋博文肯定认为,叙军即将崩溃,再不发起反击的话,丢掉的将不仅仅是德拉。
  结果就是,中以的精锐部队在苏韦达省西南地区遭遇了。
  虽然蒋博文投入的反击兵力只有两万多,而以军六个旅有三万多人,但是在极适合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的戈壁沙漠上,突击集群的战斗力能够发挥到极限,而以军六个旅中,只有两个装甲旅。
  在这场沙漠装甲战中,突击集群的机动作战能力与基本战术得到了充分验证。
  相对而言,编制较为庞大的以军过于笨重,很难在高强度机动作战中掌握主动权,也就很难占据优势。
  结果就是,巴拉姆不得不提前动用预备队。
  到了二十日凌晨,发现以军已经增派了四个旅的预备队之后,蒋博文认为时机成熟,迅速在更东面的地方投入四支突击集群,对以军进行战役包抄,即从以军右翼以东大约二十公里处向南穿插。
  如果这次穿插打成功了,那么以军在右翼的十四个旅将全军覆没。
  可惜的是,这次穿插没有打成,或者说没有获得完全成功。
  当时,巴拉姆已经意识到,中国军队的突击穿插能力远超过他的预料,所以在向右翼增派四个旅的时候,还向东面派遣了一个步兵旅。也就是说,巴拉姆非常担心中国军队进行战役包抄。
  此举,不但拯救了以军右翼,还拯救了以色列国防军。
  根据战后用计算机进行的模拟演习,如果当时巴拉姆没有向最东面派一个步兵旅,蒋博文的四支突击集群将毫无阻挡的到达以军右翼侧后方,而且肯定不会停下来,而会在进入约旦境内之后,继续向西穿插,攻占贾比尔站,切断以军的总退路。要知道,四个突击集群肯定能够守住贾比尔站,围歼已经进入叙利亚境内的二十多个以军旅。打成这样,以色列国防军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结果就是,四支突击集群在以军防线上浪费了两个小时。
  在这两个小时里,巴拉姆在右翼战线上依次展开了三个旅,并且从战略总预备队中抽调了两个旅。
  这下,蒋博文打出了右钩拳没能击穿以军防线。
  在突击受阻之后,四支突击集群放弃了进军贾比尔站的想法,转而向西北方向,也就是以军战线右翼后方穿插。
  此时,巴拉姆犯了一个错误,认为右翼战线已经稳定了下来,而且有望在这里消耗掉第十三集团军的主力。结果就是,在四支突击集群穿插的时候,巴拉姆又向右翼战线上增派了两个旅,而且是两个战略预备队的旅。
  打到二十日清晨,四支突击集群完成了战术穿插。
  这下,落入包围圈的以军旅已经达到十二个,而蒋博文已经投入了十四支突击集群,只是战况依然处于胶着状态。当天清晨,蒋博文从正面防线上抽调了四支突击集群,加强在以军右翼的进攻力度。
  事实上,这是蒋博文犯的一个错误。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没有这四支突击集群,以军右翼的十二个旅也在劫难逃,只是战斗持续时间稍微长一点而已。
  为了尽快收获战果,蒋博文从正面战线上抽调了至关重要的作战力量。
  当然,这也与战场过于混乱有关。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战报,当时蒋博文认为以军在右翼遭到猛攻的情况下,已经放弃了攻打德拉的作战行动,因此正面防线上的压力大大减轻,也就能够抽调主力部队,加强右翼进攻。
  问题是,以军在正面战线上的进攻力度并没降低。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以军在正面战线上仍然有多达十四个旅的进攻兵力,而且有四个旅的预备队,此外还有两个旅的战略预备队。也就是说,只要稳住了右翼战线,以军依然有能力攻克德拉。
  事实上,巴拉姆在二十日上午,认为已经稳住了右翼战线。
  在他看来,中国军队放弃向西突击贾比尔站的行动,是中国军队突击能力大幅度减弱的重要标志。
  结果就是,在蒋博文从正面战场抽调四支突击集群的时候,巴拉姆反而让正面战场的预备队投入了战斗,而且把最后两个战略预备队的旅派了过去,力求在右翼战线上的战斗结束前攻占德拉。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当时巴拉姆还企图以反包抄的方式,吃掉右翼的中国军队。
  由此可见,双方都没有放弃取得重大胜利的机会,而且都在为全歼对方的主力部队做最大努力。
  事实上,双方的实力都严重不足。
  打到二十日上午十点,德拉沦陷。
  这个时候,蒋博文才猛然反应过来,以军依然在猛攻,而且依然有很大的威胁。只是现在从东面抽调兵力,只会使他在以军右翼战线上的战斗彻底失败,不但不可能打回德拉,还会使整条战线崩溃。说得更严重一点,如果战线崩溃,叙军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防线将彻底动摇。
  蒋博文别无选择,只能动用手里唯一的战略预备队。
  两小时后,紧急南下的四支突击集群在德拉北面三十公里处与以军先头部队遭遇,并且迅速击溃了以军。
  这场战斗,不但稳住了叙军战线,还使以军打消了北上的念头。
  事实上,当时巴拉姆根本不清楚蒋博文手里有多少兵力,因为突击集群的兵力数量在一千到两千人之间,编制灵活性非常大,所以巴拉姆不可能准确的知道蒋博文手里有多少支突击集群。
  这个时候,以军右翼战线上的战斗也结束了。
  在十八个突击集群的轮番冲击下,十二个以军旅在伤亡两万多名官兵、主战装备损耗超过百分之八十、且撤退路线被彻底封死之后,以军第三军团指挥官钠西尔少将被迫向中国军队投降。(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