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唯我独裁 > 第649章 决战大西洋之饥饿战役
  “元首,还是派遣海军前往英吉利海峡作战吧!”
  鲁道夫向希特勒进言,称中华帝国在英吉利海峡部署了十二艘神盾舰和电子战斗舰,能够探测到德国陆军发射的冰雹导弹和德国空军的轰炸机,使得空袭英国的行动效果大打折扣,需将这十二艘战舰摧毁。而能够将其摧毁的只有德国公海舰队了。
  希特勒也很清楚英吉利海峡的战况,但他顾虑重重,主要是担心把公海舰队放出去,一旦遭到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队包围攻击,以德国公海舰队的装备和战斗力是无法跟中华帝国海军抗衡的,很有可能遭致全军覆没的危险。
  虽然希特勒知道让德国舰队一直呆在海军基地将失去制海权,但避战保船的心态使得他非常小心谨慎,他不想出动公海舰队。
  “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鲁道夫摇摇头。希特勒叹口气,于是点头同意。他心中很明白,但凡有一点办法,鲁道夫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反复游说他的。
  就这样,德国海军公海舰队接到了元首的最高命令,准备开赴英吉利海峡作战。
  截止1943年7月底,德国公海舰队共拥有54艘战列舰,其中超级战列舰21艘,快速战列舰23艘,战列巡洋舰10艘。重巡洋舰22艘,轻巡洋舰56艘。驱逐舰212艘,潜艇115艘(不包括邓尼茨的潜艇舰队)。另外,还有德国海军改装的护航航空母舰44艘。
  由于中华帝国空军出动数万架次的轰炸机对德国的各大港口,以及重要的造船厂进行大规模的轰炸行动,导致德国海军三分之二在建当中的战舰因为船坞被毁而无法按时完工,甚至一起被摧毁在船坞当中,造成德国海军很多新式的主力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无法下水,极大的削弱了德国海军的战斗力。
  同时,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运转了五年多了。钢铁作为战争的主要消耗品,即便德国采取国家垄断手段来进行产量和消费控制,但亦不足以支撑德军的战争消耗。
  在1942年前,希特勒的独裁一度让德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顶峰。但随着德军深陷苏联战场泥潭,两次莫斯科战役和两次斯大林格勒战役让德军损失惨重,加之协约国空军对德国本土重要工业基地的持续大轰炸,导致德国的钢铁产量严重下滑。过了1942年之后,德国的钢铁已经无法满足德国陆海空三军以及工厂建设的钢铁消耗了,缺口从当年的30万吨钢、110万吨铁,到1943年七月底,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了220万吨钢铁缺口和570万吨生铁缺口。
  而随着中华帝国战略空军持续对德国本土的大规模轰炸,大量德国钢铁工厂遭到破坏,人口锐减,资金匮乏,矿石供应和钢铁产量以指数倍快速下滑,情况对德国十分不利。
  不得已,希特勒只好下令在建当中的十一艘终极战列舰取消,将钢铁拆下来用来生产坦克和大炮。很快,德军在建当中的航空母舰亦成为中华帝国空军重点轰炸目标,德国海军被迫放弃了十几艘已经完工三分之二的航空母舰,拆下来钢材用于建造潜艇。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也转入地下洞窟当中,避免被中华帝国空军袭击。
  当德国海军接到出战命令时,他们的士气并不是很高。德国海军很清楚中华帝国海军的实力,尤其是前段时间中华帝国的潜艇部队已经让德国海军满身狼狈,中华帝国的水面主力舰队更是常胜舰队,还没有开战,德国海军在士气上就已经输掉一回合了。
  德国海军驶离基尔港,前往英吉利海峡作战的消息很快就被中华帝国军方所掌握。虽然德国军方对此高度保密,但是自从一战后,欧洲各国男丁锐减,大批欧洲年轻女性受中华帝国推行的引进欧洲新娘政策的影响纷纷前往中华帝国,同华人男子成婚以来,中华帝国在一战后的二十多年间,已经先后培养了数百万东西方混血人种,其中德裔就超过百万人,约数万人参军,其中一千多名精英分子受到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的特殊培训渗透到德国从事间谍活动。而中华帝国在德国的情报网络经营了近半个世纪,很多德国高层官员当中不乏亲华分子,使得中华帝国能够获得大量的德国机密情报。
  德国海军前往英吉利海峡,这是中华帝国军方最高兴的事情,因为他们正在为寻机同德国海军进行主力舰大决战而绞尽脑汁。
  联合国司令部迅速召开紧急会议,中华帝国海军各大舰队的主官以及英法等国海军主官也都列席参加。
  由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力量非常的薄弱,甚至都不如兰芳共和国、新加坡和澳洲共和国的海军强大。随着中华帝国参战,兰芳、新加坡和澳洲等国也都陆续参战,他们的海军力量虽然不算强大,但是加起来亦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兰芳共和国海军拥有六六舰队,即六艘战列舰和六艘巡洋舰。三十多艘驱逐舰,六艘潜艇和一艘轻型航空母舰。新加坡则拥有四艘巡洋舰,十七艘驱逐舰和两艘潜艇。澳洲海军拥有两艘战列巡洋舰、两艘重巡洋舰、三艘巡洋舰、二十二艘驱逐舰和七艘潜艇。
  虽然三国海军的主力舰基本上都是一战后中华帝国淘汰下来的战舰经过改装升级后才移交给他们的海军服役的,参加主力舰决战恐怕显得老旧些,但是配合联合国军在美国西海岸登陆作战,提供海空军火力掩护却是绰绰有余的。
  另外,智利、阿根廷等国海军的力量也都非常强,亦都受联合国军总司令部节制,随时可以调往美国西海岸参战。
  这样一来,太平洋战区根本不需要中华帝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维持秩序。因此,中华帝国总参谋部将太平洋舰队主力调往大西洋,同中华帝国大西洋舰队汇合,伺机同美德海军主力舰队进行决战,以夺取美国东海岸、北海、波罗的海的制海权,配合联合国军进攻美国和反攻欧洲大陆。
  中华帝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鉴于欧洲同盟国长时间的战争之后,资源已经濒临匮乏,橡胶需求的100%,棉花和羊毛需求的60%,石油需求的32%,铁砂的3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粮食的20%都已经无法从同盟国内部获取,需要依赖从国外进口(主要是美国)。
  中华帝国正式参战后,全面封锁了德国和美国之间的海上贸易通道,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的进口遭到重创。中华帝国军方决定击其要害,扼杀德国的经济潜力和军事工业的生产,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中华帝国军出于这种设想,除以潜艇、水面舰艇等兵力开展海上破交作战,封锁一切可能给同盟国的物资补给通道之外,还组织实施了系统的攻势布雷作战行动,以封锁德国的港口、航线,达到破坏海上运输的目的。
  当然,对德国各大港口进行布雷封锁只是中华帝国对欧洲的战略布控的一部分。对于中华帝国海军来说,对德国各大港口进行布雷是希望把德国海军主力困死在港口内,亦或者让德国海军无法返回港口休整,以达到夺取制海权之目的。
  当德国海军主力舰队驶离基尔港时,中华帝国海军立即开始行动,主力舰队开始向英吉利海峡靠近,潜舰队则带着水雷前往同盟国的各大港口外进行布雷,不让德国海军有机会进入港口休整或者躲避。
  但这次由于联合国军计划在法国西海岸进行登陆作战,消灭德国公海舰队成为登陆作战前最重要的事情,因此联合国空军很快也加入到了布雷行动当中。
  中华帝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联合国军西欧战区总司令蔡锷上将主持制定水雷封锁西欧的计划,蔡锷预见到封锁的结果将使德国海军无法获得粮食、燃油和弹药供应而以“饥饿”作为战役代号。
  由于中华帝国参战后,希特勒一度担心德国海军被中华帝国海军全歼,于是出于保船心态令德国海军从北大西洋撤回本土。这样一来,中华帝国及其盟国的海军便掌握了主动权。
  早在一战前,英国海军就以将德国海军封锁在波罗的海作为主要战略目标。如今英国海军没能力封锁德国海军了,但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可以配合中华帝国海军再次对德国海军实施封锁战。
  中华帝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和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实施了半个月的高强度反潜作战。联合国海军航空兵对法国、荷兰、挪威等德国海军潜艇所在的港口进行大规模的轰炸,摧毁了大量的潜艇生产和维修设施,迫使德国海军的潜艇转入地下洞窟里。中英联合舰队出动数百艘水面舰艇和潜艇,对北海和英吉利海峡上的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潜艇进行大规模反潜作战,摧毁了数百艘同盟国潜艇,基本上解除了德国潜艇对中华帝国海军主力舰队的威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