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水浒逐鹿传 > 第744章 西夏使团(求订阅!)
  …
  在天下文人都反对的情况下,李衍还力挺李清照,让李清照极为感动,进而暗暗发誓一定要帮李衍修纂成这部旷世大典。
  另外,在李衍的建议下,李清照还在汴梁城里建了史上第一座图书馆。
  此图书馆的具体位置就在,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内以西,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也就是艮岳寿山边上。
  说起艮岳寿山,不禁有些让人感到可惜。
  甭管因为甚么建的艮岳,它毕竟已经建成了,成了一座如诗如画的园林,成了人类创造的一个奇迹,成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赵佶当皇帝的能力不行,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却是不容怀疑的。
  上一世,金兵南下时,部分正向东京发运的太湖石遗弃途中,成为后世江南园林中的珍贵景观——上海豫园“玉玲珑”,高四米,宽三米,细巧秀润,有七十二个天然孔穴,若以一炉香置于石底,便会孔孔出烟。苏州留园中有一冠云峰,高五点六米,以秀挺剔透见长。苏州环秀山庄、网师园、南京瞻园有名的太湖石。这些均为“花石纲”遗物。
  上一世,金兵攻陷东京汴梁城之后,将艮岳的一批秀石不远千里运往燕京,后来堆放于北京的中山公园、北海等地,中南海瀛岛上也有用艮岳遗石堆砌的假山。
  这些仅仅得了艮岳寿山点点滴滴的遗留,就成为人们叹为观止的存在。
  因此,赵佶亲自设计监工的艮岳寿山如果能够得以保留,到了后世,它必定是一个名胜奇迹,能为汴梁城带来无法估量的旅游收入。
  只可惜——
  当初金人第一次南下攻打汴梁城时,赵桓命人取艮岳寿山的山禽水鸟十余万,尽投之汴河,听其所之,拆屋为薪,凿石为炮,伐竹为篦篱,又取大鹿数千头,悉杀之以啖卫士云。
  在赵桓的那个命令之下,艮岳寿山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难以复原的破坏。
  李衍入主汴梁城之后,对赵桓这一暴殄天物的行为嗤之以鼻,他让人将那些原来被人当成炮石的太湖石捡回来,将伐掉的竹子再种上,恢复了艮岳寿山的一些原貌。
  不过——
  李衍这么做,并不是想像赵佶一样,自己享受这艮岳寿山——这么做之前,李衍就昭告天下,艮岳寿山修复了之后,除去连在皇宫的一段以外,其它地区全都对外开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公园,所得收入,一则用于艮岳寿山的维护,二则用于发展教育,兴建学堂。
  而史上第一座图书馆也建在艮岳边上。
  这让那些文人墨客可以一边读书、一边享受这大好景色。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小目的——这样一来,也能让艮岳更好的创收,要知道,这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可都是有钱人,他们绝对愿意为了这诗情画意一掷千金。
  大典修纂,必将是一个很长久之事。
  《永乐大典》的修纂,前后一共历时了五年。
  《四库全书》的修纂,前后一共历时了七年。
  而李衍要修纂的这部大典,指定要强于《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所以修纂的时间也一定要长于修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历时有可能要长过十年。
  李衍要搞的不是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而是想干点实实在在的事。
  因此,李衍不想白白浪费这十几年时间。
  所以,李衍给李清照出了这图书馆的主意,让李清照将编纂好的大典分批放入图书馆以供天下人观看学习,另外,将他们所用文献,也就是他们抄录的天下之书,一并放进图书馆,以供天下人观看学习。
  这样做其实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天下人监督李清照他们修纂的大典,有错误也可以及时改正。
  后来,天下大定,李衍将天下画成了九个大州,设置了九京,在每个京都建了这么一个图书馆,不过这是很久以后的后话了。
  现如今,历时了十七年的大典运动,才刚刚开始。
  就在这个当口,西夏的使团来到了汴梁城。
  西夏原来并不是一个独立国家,而是党项族拓跋部在很早以前建立起来的一个附属于汉人王朝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关于党项族拓跋部的族属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有人说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吐蕃高原,后来内迁到陕北,他们以姓氏为部落名称,以部落为划分单位,拓跋部是党项八部中最强盛的一个。
  还有人说他们是鲜卑族后裔,因为鲜卑族里也有一个拓跋部,五胡十六国时的北魏就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也自称是北魏拓跋部后代。
  甚至还有人大胆猜测,党项族拓跋部的上层贵族可能是鲜卑拓跋部后裔,而底层群众则有可能是羌族拓跋部后裔。
  唐朝时,唐朝廷就已开始在党项族集聚区设立行政机构,任命有威望的部落酋长为州刺史,实行羁縻统治。
  唐末黄巢起义时,党项族宥州(后世内蒙古鄂托克旗)刺史拓跋思恭出兵抗击起义军,一度收复长安,立下战功。
  于是,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节度使,赐号定难军,后又封为夏国公,赐姓李。
  从那以后,党项族拓跋部首领便世代姓李,形成一个以夏州为中心,拥有银、夏、绥、宥四州地区的陕北藩镇政权。
  宋王朝建立后,夏州节度使李彝殷向宋王朝称臣,宋朝对其继续实行羁縻统治。
  所谓羁縻统治就是笼络控制的意思,这是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政策——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任用其酋长或首领担任地方官吏,允许世袭,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除了在政治上隶属朝廷按时朝贡外,其他事务均自行管理,中央政府一般并不干涉。
  这项政策,说起来并不太好听,但实际上对于巩固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民族交流与发展,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唐朝地域辽阔,名下的羁縻州比宋朝多很多。
  而宋朝的羁縻州,主要集中在南方尤其是西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夏州李氏宗族出现内乱。
  赵匡义认为这是一个消除夏州藩镇势力的大好时机,于是诏令夏州留后李继捧入朝。
  出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李继捧很快奉命入京,并献出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并表示本人愿意居住京师。
  赵匡义大喜,遂授其为彰德军节度使,同时遣使去夏州,令李氏五服内亲都携带家属内迁到东京居住。
  内迁名单上自然也有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
  李继迁对此十分不满,他诈言乳母死,借出殡之机,率领心腹十几人逃往地斤泽(后世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
  此后,李继迁聚集党项各部起兵反宋,并派人向辽圣宗表示愿意归附,从而取得辽国支持。
  李继迁势力逐渐壮大,不断攻掠宋朝西北边地,先后夺取银州(后世陕西米脂)、灵州(后世宁夏灵武)和凉州(后世甘肃武威),占领河套平原。
  宋朝当时为什么不能出动大军及时将李继迁剿灭?
  因为那时宋辽已爆发战争。
  辽国对中原虎视眈眈,辽国铁骑对宋朝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宋朝因此不得不把主力部队安排在北方前线,无暇西顾。
  可以说,李继迁是一个让宋朝西北边区政治格局和政治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人。
  宋真宗咸平五年十二月,李继迁遭吐蕃军突袭中箭逃归,景德元年正月去世,其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当上西夏之主后,改变策略,遣使向宋朝求和。
  刚刚与辽国签署“澶渊之盟”不久的宋真宗,迫切希望西北局面也能稳定下来。
  经过谈判,宋夏双方于景德三年签署了“景德和议”。
  主要内容是:宋朝委任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其为西平王(辽国封其为大夏国主),每年赐给银万两、钱两万贯、绢万匹、茶两万斤,开设榷场,开展贸易。
  其后三十年间,宋夏基本维持了和平睦邻关系。
  而李德明在位期间,实行“依辽和宋、向西扩张”的政策——他派儿子李元昊领兵西进,消灭了甘州(后世甘肃张掖)回鹘,又掠取瓜州(后世甘肃安东西)和沙州(后世甘肃敦煌东),势力直抵玉门关,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
  经过两代人的苦心经营,西夏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
  所以,李元昊继位后,积极准备脱宋自立。
  宋仁宗景佑五年,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后世宁夏银川),建国号大夏。
  李元昊写信给宋朝廷,希望获得承认,但遭到宋仁宗严词拒绝。
  宋仁宗下诏削去其官爵,并悬赏捉拿:谁若能斩杀李元昊,即为定难军节度使。
  尔后,长达三年的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这次战争主要有三大战役。
  一战三川口(地点是后世的陕西延安西北)。
  此战,夏军包围延州(后世陕西延安),采用围点打援之计,以十万之众,将宋朝不足一万之援军包围在三川口,宋军两员大将被生俘。
  二战好水川(地点是后世的宁夏隆德)。
  此战,夏军采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在好水川设伏,又是十万大军将宋军一万八千追兵重重包围,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三战定川寨(后世宁夏固原西北)。
  这是一场遭遇战,夏军以五万优势兵力,将不足万人的宋军包围在定川寨,十六位宋国将领壮烈殉国。
  这三战史称“镇戎三败”。
  镇戎三败让宋王朝大为震惊,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哀叹道:“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从那以后,宋朝再也不敢做进攻之态,专心一意固守领土。
  那时,西夏虽然三战获胜,但也元气大伤,国库空空,民不聊生。
  再加上,当时西夏与辽国的关系恶化。
  李元昊遂派人来向宋朝求和。
  庆历四年,宋夏达成和议:西夏取消帝号,向宋称臣,宋朝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宋朝每年赐给夏银七万两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重开榷场互市等等。
  此后几十年间,宋夏边境基本和平。
  宋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变法图强,励精图治,欲奋然将雪数世之耻。
  元丰四年,西夏内政发生变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良机已至,遂发动五路大军三十多万人马,豪壮出征,分道并进,欲会师灵州(后世宁夏灵武),试图一举灭夏。
  史称灵州之战。
  那一战,夏军采取坚壁清野、纵敌深入、先疲而后击的战略战术。
  所以,宋军开始进军颇为顺利,长途奔袭,挺进两千余里。
  可是,后来宋军因粮草不济,大军溃退,功亏一篑。
  第二年,宋神宗又对西夏发动进攻,结果永乐城(又名银川砦,后世陕西米脂县西)之战更加惨烈,损失精兵万余、将校二百多名。
  宋神宗闻听败讯,涕泣悲愤,为之不食,早朝时当廷大哭,大臣莫敢仰视。
  两次大败,让宋神宗灭掉西夏的梦想变成了泡影,这对他的打击很大,此后不到三年便忧愤而终,年仅三十八岁。
  宋哲宗亲政后,启用新党章惇为相,对西夏采取强硬的开拓态势,采用“浅攻挠耕”之积极战略战术。
  元符元年,平夏城之战,击败三十万来犯之夏军,夏军总指挥小梁太后差点被擒,她弃仪仗更服饰才勉强得脱。
  自那以后,宋军基本控制了横山、天都山一带。
  元符二年十二月,西夏进誓表求和,辽国也派使者前来斡旋,宋朝迫于当时的形势同意约和。
  自那以后,宋夏战争暂时平息。
  赵佶继位后,启用变法派蔡京为相,派王厚、童贯率军西征青唐羌,收复失地,宋军兵锋直指青海湖。
  这引起西夏惊慌。
  西夏急忙发兵,攻击大宋重镇会州(后世甘肃靖远)。
  刘法率军迎敌,击败夏军。
  宋夏矛盾迅速激化,开始争夺横山地区。
  当时,宋朝采取“构筑堡寨、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西夏则针锋相对,筑城守险寸土不让。
  面对宋军节节蚕食的攻势,西夏慌了,因为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西夏必亡无疑,因此,西夏又急忙请辽国出面调解。
  天祚帝于是遣使来向宋朝施加压力,替西夏请求归还失地,西夏也奉表谢罪,词极恭顺。
  赵佶遂同意归还崇宁以来新占之地。
  宋夏又议和罢兵。
  十二年前,环州(后世甘肃环县)定远寨大首领李讹移背叛宋朝,写密信给西夏统军梁哆,邀其出兵入宋抢掠粮草,夏军偷偷入侵,围困定远寨达二十五天之久,气焰十分嚣张。
  赵佶命童贯带兵出战。
  童贯衔命来到西北前线,立即作出部署,对西夏展开反击。
  不久,熙河经略使刘法率步骑十五万出湟州(后世青海乐都南),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步兵五万出会州,童贯率中军驻兰州,策应两路大军。
  刘仲武至清水河筑城,留兵屯守,刘法在古骨龙(青海东都北)与夏军展开激战,斩敌首三千级,大获全胜。
  西夏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
  在那之后,宋军又开始蚕食西夏。
  到了七年前,也就是宣和元年,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为将,分率鄜延、环庆两路兵马出肖关,进击横山。
  西夏军大败,野战精锐被歼灭殆尽,横山更是被宋军全数夺取。
  范仲淹、韩琦、李宪和章楶们埋下的种子,终于在徽宗朝时由童贯摘下了果实。
  宋朝的横山攻略取得了完美成功。
  这长达几十年的战略演变,每一次完善都是宋军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而最终也证明了不断完善之后的横山攻略,对于西夏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
  宣和之败后的西夏,已经处于亡国边缘——尽管那时西夏的核心地区灵夏等地未受损失,但是横山的丢失已经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的宋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兵入兴庆府,灭了西夏。
  可惜!
  就在那时,被骄奢淫逸的赵佶倒空了的宋朝,内部乱了,宋朝不得不将正准备收复西夏的西军调出来平叛。
  紧接着,好大喜功的赵佶,又发动了燕云之战,西军复又北上。
  这让濒临灭亡的西夏,大大喘了口气。
  再接下来,金人南下,灭了北宋。
  西夏趁此机会收复了绝大部分横山地区,原地满血复活。
  就在西夏准备趁宋金大战顾及不上它的时候,大举东进,打破困了西夏上百年的禁锢时,大中横空出世,然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不可一世的金军击败,尽复金人从宋朝抢走的地盘,让西夏人惊掉了一地的下巴!
  李乾顺跟西夏的一众高层讨论过后,一直认为,大中比大金还凶,不可力敌,力敌必亡,所以,西夏东进之事暂时止步,接下来应该暂时委曲求全,将李衍这个雄主熬死,看看大中下任皇帝怎么样,再图扩张一事。
  于是乎,李乾顺立即向大中发出通使的请求,并在大中同意了之后,赶紧派遣使团来到了东京汴梁城恭贺李衍建立大中帝国……
  ……
  ……
  ps:这章是二合一的大章,所以,今天就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