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梦回大明春 > 第426章 422【太子师】
  “什么,太子这就出阁读书了?”
  各地灾患尚未平息,南京宝泉局还没开始铸钱,王渊就突然接到一项新的任务。
  刚满四岁的太子朱载堻,即将出阁读书,王渊主讲《尚书》。不但如此,皇帝还命令七岁半的王策、三岁半的王素,一起到文华殿做太子伴读。
  明代太子出阁读书,一般在八岁到十五岁期间,具体读书年龄全看皇帝的心意。
  比如朱标,六岁出阁;又如朱祁镇,两岁出阁。
  朱厚照的出阁年龄最标准,这是因为弘治皇帝恪守礼制,儿子年满八岁即安排读书事宜。
  嘉靖皇帝就比较迷信,认为二龙不可相见,于是迟迟不立太子。他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送儿子出阁读书,按太子的待遇来进行培养。从此之后,大明便有了皇子出阁读书,即承认太子身份的潜规则。
  万历想要废长立幼,文官们就依靠这个规则,提议让皇长子出阁读书,从而变相的把太子给立了。但这么一耽搁,导致朱常洛十三岁才出阁,就学年龄非常非常晚。
  朱常洛的儿子更惨,因为后宫之争,导致朱由校十七岁出阁读书。
  明朝皇子读书时间越来越晚,追根溯源应该让嘉靖背锅。正是嘉靖的迷信思想,把立太子和皇子出阁联系在一起,导致太子人选未定的时候,皇帝和官员就不让皇子正式读书。
  而只有出阁读书的皇子,才会由大臣进行教育,出阁之前则由后妃和太监教育。
  明朝中后期的一堆皇帝,大部分是后妃和太监教大的,大臣接手时早就错过了最佳入学年龄。
  朱厚照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教育后代的心情非常急迫,于是四岁就让太子出阁了,成为大明出阁年龄排第二的皇子。
  十月八日。
  王渊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前往文华殿。
  从朱元璋晚期到正德年间,太子的读书场所,都在文华殿的后殿。因此,阁臣当中的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极其敏感,常常带有托孤辅臣的味道,一般不会随意给阁臣这个封号。
  前两年,朱厚照想让王渊当文华殿大学士,刚说出口就把众臣的心态给搞炸了。
  什么是文华殿?
  讲得通俗一些,便是大明皇家图书馆,文华殿大学士的字面含义是皇家图书馆馆长。
  王渊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后殿,东班侍读官依旧就座。
  太子的侍读官,即伴读官员,分东班和西班。东班陪太子读《四书》,西班陪太子读经史,那是真的叫“陪太子读书”。
  王渊的两个儿子,被招为太子伴读,反而是皇帝在瞎搞,因为明朝根本没有太子伴读的存在。
  “王侍郎!”
  侍读官东班首领崔铣,带着众侍读官起身见礼。
  王渊拱手回礼道:“崔侍读!”
  不管是主讲官,还是侍读官,都是朱厚照一手挑选的。
  朱厚照知道自己很荒唐,给儿子找的老师,却一个比一个正经。
  就拿眼前的崔铣来说,曾多次惹皇帝不高兴。若非王渊扇动蝴蝶翅膀,导致皇帝当时不在北京,崔铣早就被权宦逼得辞官了。
  崔铣属于清流中的改革派,跟皇帝近臣关系恶劣,但也跟杨廷和若即若离,同时又对王渊没啥好脸色。他的改革积极性,比杨廷和要强一些,比王渊要弱得多,你可以理解为青年版的杨一清之流。
  此君干过的最轰动事件,就是得罪刘瑾被扔到南京。他当时只是小小的验封司主事,就敢在南直隶清查粮库,把苏淞等地粮仓的丑事给捅出来。
  当时的吏部尚书都给惊动了,亲自写信让崔铣停手,崔铣却把相关责任人全部查办。南京官员被吓得不轻,北京权臣也焦头烂额,赶紧把崔铣又调回中央,扔到翰林院史馆修史去。
  简单来讲,崔铣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看到不爽的事情就要说。历史上这货三起三落,在正德朝丢官一次,在嘉靖朝丢官两次,都是那耿介性格给闹的。
  朱厚照让这种人做太子的侍读东班首领,可谓深思熟虑。嗯,他自己不是好皇帝,但想把儿子培养成好皇帝。
  欧洲钟表,已经进行改造,拥有时针和分针,暂时还没有秒针,如今课堂里就摆了一座。
  时针指向八点,太子朱载堻现身。
  崔铣带着一群侍读官,给太子行叩头礼。而王渊作为主讲官,只需向太子作揖,太子还必须回礼。
  朱载堻此时四岁零三个月,生得粉雕玉砌。虽然举止彬彬有礼,但一双眼睛滴溜溜乱转,显然也是个性格跳脱的小孩子。
  随侍太监把《尚书》打开,崔铣代表侍读官,上前朗诵《尚书》。一连朗诵了十遍,让太子稍微有些印象,这才回归侍读班行列,把课堂交给主讲官王渊。
  王渊没有立即开讲,而是问:“太子识得多少字?”
  朱载堻回答道:“母亲去年就教我识字,已经会背《三字经》,但有些生僻字还写不出。”
  王渊又问:“其他主讲官,直接讲四书吗?”
  朱载堻回答道:“杨师(杨廷和)、靳师(靳贵)和蒋师(蒋冕),都让我先学《千字文》,并未让我学四书。”
  得,太子主讲官成蒙师了。
  大明规定太子出阁读书时间为八岁,就是为了让后宫完成启蒙教育,大臣们直接教太子四书五经。
  可朱厚照太过急迫,搞得各位主讲官,只能从幼学读物讲起。
  王渊又问:“两位老师讲到《千字文》哪里了?”
  朱载堻回答道:“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那咱们接着讲,”王渊对崔铣说,“崔侍读,有劳了,只读八句便可。”
  崔铣再次上前朗诵,一连朗诵十遍,然后又回到班列。
  王策坐在旁边哈欠连天,这小子早就会背《千字文》了。王素则一脸懵逼,他才三岁半,连《三字经》都没背完。
  年龄都不一样,屁的太子伴读,太子陪玩还差不多。
  王渊对儿子说:“策儿,你来讲讲,‘推位让国,有虞陶唐’是什么意思。”
  王策立即回答:“唐尧、虞舜都是英明之君,主动把皇帝位子让给功臣贤人?”
  朱载堻迷惑道:“父皇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做皇帝,那我也该做英明之君,把皇帝位子让给功臣贤人吗?什么是功臣,什么是贤人?”
  崔铣等侍读官面色微变,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而且胡乱答了有可能教坏太子。
  王渊却感到很满意,这个太子不是傻瓜,小小年纪知道提问,而且思路非常清晰。
  王渊不直接回答,而是问道:“太子还在吃奶吗?”
  朱载堻摇头道:“我三岁就不吃奶了。”
  王渊笑道:“太子三岁吃奶,四岁则吃饭,这说明太子在长大。皇帝和国家也是这样,尧舜的时候需要让位,咱们大明却不需要让位。”
  “为什么呢?”这次提问的却是王策。
  王渊解释说:“因为尧舜那个时候,国家没有现在那么大,种出的粮食没有现在这么多,军队也没有现在这么厉害。当时,国家周边有很多敌人,国家内部也有很多野兽。那个时候的皇帝,必须由臣民推选出最有能力的人担当。皇帝要带着臣民种粮食,带着臣民打败野兽,带着臣民征服敌人。”
  “哦,”王策又问,“那现在呢?”
  王渊回答道:“现在的国家太大了,皇帝的责任是管理国家。如果皇帝还让位,国家就会乱起来,反而让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王策再问:“为什么国家会乱起来?”
  王渊没有对儿子的好奇心感到烦躁,解释道:“我听内侍说,素儿昨日与太子抢玩具,可有这件事?”
  王素嘀咕道:“那是我的玩具,太子硬要来抢。”
  朱载堻气鼓鼓说:“我就借来玩一会儿,你自己太小气了。”
  王渊笑道:“这皇位就跟玩具一样。如果玩具不好玩,每天还要细心清洗保管,那就没有孩童会去抢。尧舜那个时候的皇位,就是不好玩的玩具。现在的皇位,却非常好玩,自然有很多孩童要来抢。”
  三个小孩瞬间明白道理,而崔铣那群侍读官却表情古怪。
  朱载堻问道:“那我以后不用把皇帝位子让给别人?”
  王渊回答道:“不用。”
  “哦。”朱载堻对此没啥感觉。
  太子每天只有上午需要读书,下午可以随便玩乐,王策和王素也跟着去玩。
  到傍晚时分,朱厚照和皇贵妃把太子叫来:“堻儿,四个老师都讲课了,你最喜欢哪一个先生?”
  朱载堻说:“我喜欢王先生。”
  朱厚照大笑:“吾儿与我类也,父皇也最喜欢王先生。”
  皇贵妃问:“为什么喜欢王先生?”
  朱载堻说:“王先生讲课,我能听懂。其他老师讲课,听得半懂不懂,问他们也不肯说明白,只让我牢记那些大道理。”
  朱厚照非常满意:“看来二郎做老师,也跟打仗一样擅长。在学五经之前,就让二郎一个人来教吧,其余三人挂个老师的名号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