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好久看到井山镇这麽热闹,时间还早,要不我们到处逛一逛。”萧婷看着到处都是人,双眼一亮,高兴的说道。
萧奇摇摇头点头算是同意了。
井山镇说起来,他也有一年多没有逛过了。
当年读书的时候,父母在外打工,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每个暑假都会留在蜀都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但是也只是匆匆而过。
今天是元旦节,加上很快就要过年了,街道上是人山人海,特别是街东头,堵得车子根本通行不了。
萧婷拉着李婉秋四处闲逛,萧奇只有苦逼的先把车慢慢的开到街道南边。
二十多分钟后。
不足两千米的距离,硬生生的花了他二十多分钟。
不过他这一两兰基博尼蝙蝠,一路开来,还是引起了很多人围观,衣食住行,行,现在社会来说就是车子。
豪车也成了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车子买不起,但是还不准人看。
兰基博尼蝙蝠大名早就传开了,特别是这些年出外打工的小年轻,哪一个不认识。
很多人都围在四周,赞叹不已,指指点点。
“我们井山镇也终于出了有钱人了。”
广汉市虽说这两年飞速发展,一两百万的车不少,但是兰基博尼蝙蝠不同,全国限量版七台,真正的顶级配置。
萧奇停好车就就离开了,去不知道自己车子周围围了一大堆人。
等他找到自己妹妹和李婉秋的时候,两个人居然围在一处麻辣串出吃着串串。
麻辣串,又称之为麻辣烫或串串香。具体的区分方式在于用水煮的叫麻辣烫,烤炉烤的叫串串香,油炸的叫麻辣串。
能被麻辣串穿起来的食品种类很多:荤菜、素菜、禽蛋、海鲜……凡是可以串起来吃的东西绝不会漏过!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麻辣串铺子,红漆的矮方桌、小凳子和热气腾腾的一锅红汤以及那大把的竹签就构成了城市街头特别的一景。
逛累了,随便走进一家麻辣串店,点串、付钱、坐下、享受独特的带有回味的串串;觉得辣了,还可来一杯绿豆汤,一口喝下,何其畅快!
不过井山镇的麻辣串不同,虽然味道没有城里那些专门做串串的店铺做的香甜可口,美味,但是却承载着萧奇一种童年的记忆。
他还记得在他读书的时候,街道上还是两毛钱一串。
平时家里没钱,基本上很少吃,到了读初中的时候,每个星期天上学,要晚自习,而学校实行的是蒸饭,星期天晚上就没饭吃,爸妈就给两块钱,平时吃饭打汤之类的,萧奇记得,其中一半都让让买麻辣烫去了。
“嫂子,怎么样,我说了吧!这麻辣烫可是我们井山镇的一绝。”萧婷吃的是满嘴油膜子。
李婉秋还算是斯文。
“萧婷,你叫他嫂子,是你哥的女朋友。”
萧奇的父母以前承包鱼塘,卖鱼的时候也在这附近,同样是做生意,坐垫小买卖相互之间也都认识。
萧婷微微一笑,说道:“嗯,三姑,你的串串还是那么好吃。”
三姑赞叹道:“你哥真有本事,这姑娘长得真俊,就像是电影明星是的。”
萧婷一脸骄傲的说道:“那是,我嫂子可是雅姿集团的董事长,资产数十亿,怎么样有气质不。”
“萧婷。”
李婉秋被萧婷这样一夸,顿时脸也红了起来。
三姑一脸的不相信,笑着点点头。
说起来,她还真没听进去,数十亿的大老板会看上萧奇那小子。
估计也就是为自己脸上贴金。
“婉秋,萧婷。”正在这个时候,萧奇,挤开人群,挤了过来。
萧婷老远吼道:“哥,快来,麻辣烫。”
萧奇不有摇摇头,他是知道自己小妹跟自己一样喜欢麻辣烫,没想到如此喜欢。
“奶奶。”
“哥,你看,是奶奶。”
萧奇顺着萧婷的指点,正好看到不远处几个阶梯上,奶奶正背着一个小背篓,四处张望。
自从上一次萧奇到爷爷奶奶那里谈了一下,两老也就同意了,一个多月前搬了回来。
那个时候正好水库的垂钓中心建好了,五块钱一个人,钓了鱼,不管什么鱼,十块钱一斤,带走。
不要说生意异常火爆。
不但如此,还在垂钓中心一块向阳的地方开了一个棋牌中心,主要就是麻将为主。
萧奇在电话上也听父母说过,一天收入子一千块钱左右,除开成本,收入也在五百上下。
平时爷爷奶奶就负责烧烧开水,倒倒茶之类的,而且父母还在水库附近种植了一些蔬菜,养了一大群鸡。
城里很多人临走的时候,都会买一些,又是一笔钱,而且供不应求。
萧奇记得,奶奶这个人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凑热闹,反正家里距离镇上也就八个小时的路程,不远,一到赶场的时候就到了。
“这位是。”
奶奶眼尖,一样就看到李婉秋。
萧奇微微一笑说道:“奶奶,这是为的女朋友李婉秋。”
“奶奶。”李婉秋也上去建礼道。
“女朋友。”奶奶双眼一亮,对着李婉秋一震打量,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
萧奇和萧婷接了奶奶,看了看时间,快十二点了,就商议着回家去。
短短的一路上,奶奶高兴的逢人便说,自己孙子回来了,还带了女朋友,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萧奇本来还以为李婉秋不高兴,发现李婉秋居然买有半点抗拒。
婉秋。
萧奇疑惑的望了过去。
李婉秋摇摇头,低声说道:“看到奶奶,我仿佛看到了我过世的奶奶一样。”
萧奇拍了拍李婉秋的手,以示安慰。
“萧子,我前不久就听你爸妈说你买了一部车,就是这,值不少钱吧!”
萧奇的这辆车是黄色,大黄蜂,奶奶不懂车,一看就啧啧称其。
萧奇一笑,说道:“也没多少,奶奶,你的背篓看是放不下去了,要不找个地方放一放,下一次到街上的时候,再背。”
奶奶一看,还真是,只能放下背篓,找了一个街道上的熟人寄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