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 第二百七十四章 自修(二)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庙算者,庙算,庙,庙堂,指朝廷,庙算,可延伸为政治决策。
  在后世,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说法,两千年前的古人就有同样的认识。
  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因素,百分之七十在战场之外。
  看国家动员能力如何,朝中对战争的状态又如何,朝中是否有掣肘势力会干扰前线的战事,等等等等,都对战争的进程有极大影响。
  诸如岳飞北伐,眼看要攻下金国都城,狗皇帝连下十二道军令,岳武穆引恨收场。
  后三国时期,姜维数次北伐,蜀主刘禅处处掣肘,姜维作为诸葛武侯的继承人,无有和诸葛一般的才能,更不被蜀中朝廷的支持,数次北伐无功,似乎是必然。
  回顾完孙子第一篇,李孟羲拿起水袋,狠灌了几口水。
  虽然什么事也没干,但李孟羲觉得有些疲惫。
  《孙子》兵法,第二,【作战】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受限于时代限制,春秋时骑兵还未长足发展,战车大行于世,因此在孙子兵法中,还写有和战车相关的论述。
  不过,这一部分,主要是论述战争所需的后勤准备,写不写战车,其实不太重要。
  但,战车在汉末已经退出了战争,汉匈决战便已拉开了骑兵统治战场的序幕。
  李孟羲深知,后勤工作有多重要,战争打的就是后勤。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乘……】这一段关于后勤的论述,李孟羲认为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后勤相关工作该如何统筹,要点又是如何,很有长篇大论的必要。
  可惜,受几百年前的记录条件所限,这一段只有寥寥几十字。
  再加上,战车的确已经退出战场了,再放在兵书之中,已经略有些不合时宜,或许,可以把《孙子》一书稍作修改,把驷车换成骑兵,把驰车换成更易懂的马车,再把后勤相关,详细扩充一番,新修改的兵书更适合用于培养人才之用。
  原本的历史之中曹孟德就曾新修《孙子》兵法,然后命名为孟德新书,可惜被张松一激,曹操顺手把孟德新书给烧了。
  世殊事异,几百年前的兵书的有些内容,变得与实际不附了,新编兵书,有其必要。
  既然曹操都编了孟德新书,等日后有时间,李孟羲觉得,也可以把先人所著兵书,一一整编,以成可承前启后之著作。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这一段,说的是,战争不是一时之攻,一旦开战,什么时候停下来就控制不了了。
  战争对物资和人力消耗极大,若未准备好后续的物资人员等持续不断的支援,十万强军出去,时间久了,必然钝兵挫锐。
  钝兵的字面意思是,兵器顿了。而李孟羲理解的钝兵指的是对兵器箭支等军备物资的消耗。
  兵器都是有耐久的,一把百炼钢刀,打上一仗,刀口就砍的全是豁口,跟锯齿一样,兵器等军备物资,除了缴获,难以补充。而要依靠缴获来补充物资,太不稳定。
  所以,自《孙子》这一段,李孟羲学到的军策是,不管打什么仗,一定要建立稳定的补给线,持续不断的给前方输血,如此,有补给线的军队跟没有后方支援的军队是两种军队。
  一方越打越弱,另一方兵器人员时时补充,战力得以维持,随着战争进行,很快就会显示出不可巨大的战力差。
  后勤线是如此重要,如有十万人力,将五万投入后勤运输工作,都不显多。
  两支军队,都是十万人,从后方往前方运送粮草的路程相同,那么若一方十万全是作战部队,一次带够粮草,而另一方,作战部队只有一半,余下五万人,负责维持补给线。
  那么一开始,战兵更多的一方,自然占据优势。
  大多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都是一锤子买卖,先是花一年时间筹备粮草兵器,然后调集大军,行军两个月,然后遇敌,一两天就决出胜负。
  但万一,战况僵持下去,后勤薄弱,或者后勤力量不足,后勤补充速度慢的一方,劣势将越来越大。
  于是,有五万人力来维持补给线的一方,将渐渐占据优势。
  最终,五万补给充足的大军,击败另一方补给不怎么充足的十万大军。
  而且有五万人在负责后勤,纵然粮道被截,也有较为充沛的防御力量。
  纵然粮道被截断一次,因为后勤力量比较强大,重建起补给线的速度也比较快。
  如果双方粮道都被对方偷袭,那么可以很确定的是,后勤力量更强的一方将更快恢复元气。
  楚汉相争之时,人们总结兵仙韩信的用兵之法,总结韩信的用兵特点,人言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尽可能的增加我方兵力优势,以优势之兵,击寡弱之敌,这很负责战争的基本法则。
  韩信点兵,是多多益善,而李孟羲有其他看法,后勤力量,更应该多多益善。
  后方有更多的工匠,更多的农人,有更多的产出,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假设两方将领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决胜的因素,就不在将领的才能本身了,而是其背后的国力。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此段意为——故,只。兵,打仗,兵事。闻,听说。
  只听说用兵打仗时,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求巧而长久作战的。
  长时间打仗还对国家有利的,未曾有过。
  故,不能知晓发动战争所带来的危害,就不能尽知发动战争的有利之处。
  可就在此处,李孟羲有一些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