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也确实是给文武百官提个醒,让他们看看要是不努力搞掉东方诸国,回头东方诸国反过来把秦国弄没了,他们会是什么下场!
至于韩国那些个官员和贵族,他们国都亡了,想活就得按照大秦的安排来,想自杀就自杀吧,死了也省事。
经过这么一番讨论,嬴政对韩王宫已经彻底没了兴趣,松口把这事全权交给扶苏负责。
扶苏和嬴政商量好了,也没马上行动,而是照着自己定下的程序走,先组织底下的人拟好完整计划,把选址定好、预算算好、工期排好,这才把章程交上去给嬴政批复。
嬴政大笔一挥,让扶苏放手干。
少府下辖的相关衙门这才高速运转起来。
调人调钱可是大动作,朝中不少人很快注意到了少府衙门那边的动静,有人听说是要在咸阳北阪仿建一座韩王宫,都觉得不太好,我们秦国自己有王宫,仿建别人的干嘛?王翦还带着人在前头打赵国呢,后方不该在这时候大兴土木啊!
有些性子直的,直接找上嬴政劝说,让嬴政别搞父子俩的一言堂,也和他们商量商量再动手。
话肯定没这么直白,但意思绝对是这个意思。
嬴政也没瞒着,直接把扶苏写的计划甩给他们,上面不仅有支出预算,还有建成后的营收评估。
按照少府那群经济专家们的评估,要是这个韩文化商业区运营顺利的话估计半年回本,以后的收入减去维护成本就是纯盈利了,毕竟里头的工作人员在未来三五年内都是不用给他们发工钱的,以后的话就看他们的表现了。
前来劝谏的人被一堆数据绕得有点晕,但也看明白了,嬴政让扶苏那边建这个韩王宫不是为了自己住进去享受,而是要开发一个对外开放的综合商圈,不仅赚咸阳人的钱,还赚以后迁过来的韩国富户的钱,连什么时候回本、什么时候盈利都算得清清楚楚!
而且,里面的人全部是不给工钱的,全都得乖乖打白工!
更可怕的是,他们打工的地方还安排在他们以前的官衙,以前他们在里面当官,以后他们可能要在里面卖酒!
看到这个计划的人,基本都倒吸一口凉气。
杀人不过头点地,这样对韩国的官员和贵族是不是太狠了点?但凡是要点脸面的人,肯定会羞愤自杀的吧?
要是他们以后办事不力,会不会被扔去里头卖酒,让昔日同僚过来看他们笑话?
那画面根本不敢想,想想就背脊发凉!
他们大王真是太狠了!
作者有话要说:
文武百官:大王真是太狠了!
嬴政:不是我……算了,是我就是我吧。
*
注: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充分证明,政爹是个狂热的手办爱好者,且全部手办都按1:1比例收藏!
第64章 气人
扶苏这个计划当然没打算面向所有韩国官员和王室,还是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筛选的,到时统一安排食宿,规定工作时间,务必保证他们的工作强度不比一般俘虏小。
至于六国之中真正有才华、真正有气节的人,这段时间朝廷一直有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只要他们愿意为朝廷效力,朝廷是乐意接纳他们的,哪怕一时半会还不能对他们委以重任,至少把他们都留起来当备用人才了。
真正被安排去韩王宫商业区打白工的,基本是些曾经为祸一方或者尸位素餐的朝廷蠹虫。
其中一大部分估计是韩国世代相袭的贵族们。
一开始扶苏还怕张良和他翻脸,没敢在张良面前忙这事,后来还是张良发现他经常蹲少府衙门加班,才堵着他问他在偷偷做什么。
扶苏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的主意给张良说了。
他要是拦着不让建宫室,他父皇肯定不会乐意,那天他只是稍微试探一下他父皇就生气了,所以,建都建了,不如想办法让它创点收。
住在王宫里的人不堪为王、坐在官衙里的人不堪为官,他们的宫室和官衙注定要被人践踏毁坏。
德不配位,自然会有人把他们从位置上拉下来!
扶苏想要的,是尽量减少对百姓的盘剥、对国力的损耗,是让秦人在看到六国宫室时不仅仅是惊叹它们的富丽堂皇,更要想到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在这里、曾经当过人上人的六国蠹虫为什么沦落到店中给人端菜送酒。
只有提前备好缰绳,上马之后才能更好地驾驭胯下良驹。
一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约束它的烈马是非常可怕的,你无法控制它将会走向何方。
只不过这件事秦国人兴许还可以接受,韩国人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特意避着张良在少府衙门加加班再回来。
扶苏细细地把自己的想法给张良讲完了,抬头看向与自己相对而坐的张良,怕他接受不了这种做法。
张良原本听说要把仿建个韩王宫并把它商业化,心里确实有些接受不了,不过他耐心听完扶苏的话后想法就变了,甚至觉得有点大快人心。
从离开新郑那天开始,他心里就一直憋着一股气。
他一直在想,他们韩国怎么就走到了这个地步,他们难道缺人才吗?他们难道造不出好武器吗?他们为什么连自己的国家都守不住?
现在他已经想明白了,他们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会用人的人;他们缺的不是好武器,而是根本没人想把钱用在兵甲上;他们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是因为自上而下没有一个真正想守住他的人,大难临头,他们最先想的是如何保全自己。
是秦国打败了韩国吗?
是,也不是。
是因为韩国本身已经自上而下地腐朽,所以秦国大军才会势如破竹般直取新郑。
所以,是该让所有人好好看看都是些什么蠹虫把韩国蛀空了。
张良说道:“以后这样的事不用特意避着我。”他眉眼含笑,“挑出来的名单给我看看,我瞧瞧你有没漏掉谁。”
张良虽还没到入朝为官的年龄,但张家五世为相,算得上显赫一时,那些有名有姓的俘虏之中哪些是废物哪些是人才他还是很清楚的。
扶苏听张良这么说,自然大喜过望。
他拿出名册和张良凑一起删删补补,争取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才,更不放过任何一个蠹虫。
到入春之后,扶苏手上的事情就不止是筹建韩王宫商业区这么一件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少府衙门要全面统筹规划农业、畜牧业以及各种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的年度生产计划,扶苏虽然只需要安排人手去负责每一项工作,需要他经手的事情却还是排得满满当当,基本每天都让他忙得脚不沾地。
王离和李由也忙,开春之后经常得在外奔波,帮扶苏落实一些重要安排。
自从接手少府衙门,扶苏除了拜托许老先生他们选育高产粮种、研究豆油榨取方法之外,还亲自指导了不少养殖技巧,尤其是鸡鸭鹅、猪牛马的繁衍技巧。
今年春天几个朝廷苑囿都迎来了生育高峰,正式面向百姓销售便宜优质的小鸡仔、小猪仔等等。
扶苏挑了个日子和张良过去逛了一圈,发现不少地方都搭起了临时集市,百姓们穿行其中开心地挑选想要养的家禽家畜。
最多人选的当然是鸡苗鸭苗,家里宽裕些的人家都会挑两头猪回去养着,据说现在家里养着有猪才算家底殷实,你家要是连个猪圈都没有,别人是不乐意把女儿嫁到你家的!
养鸡养鸭一般还是自给自足阶段,养猪一般自家消化不了,必然要往外交易,这算是迈出了一小步。
扶苏与张良在临时集市里走了一圈,对目前的成果还是挺满意的。
他还忍不住和张良琢磨韩国俘虏之中还有没有郑国那样的人才,能不能再挖几个出来,当初郑国设计的浇灌系统搞出来以后,百姓再也不愁天不下雨了,引水浇灌特别方便。
张良听了,气得不行。
郑国是韩国送过来准备耗死秦国的,具体方案是鼓吹嬴政可着劲挖渠,帮助百姓引水浇灌。你要挖渠不得投钱投人,在韩王的设想之中,渠挖得多了,秦国肯定就给拖死了!
结果吧,郑国这人专业水平太强、专业素养太好,说修渠就修渠,一点都不掺假的,修着修着秦国农业来了个大飞跃。
现在秦国有粮在手,军队自然就兵强马壮了!
你说气不气人?
这可就太气人!
好好的耗死秦国之计,怎么给他们执行成这样了?
回去的路上,张良都不想理扶苏。
扶苏也意识到自己在张良伤口上撒了把盐,一路上都没敢再吱声。
还是张良先缓过来,下马时对扶苏说:“是我一时半会还接受不来。”
这事本不是扶苏的错,那些傻事和坏事又不是扶苏逼着韩王干的,扶苏不过是想和他讨论一下还有没有遗漏的人才而已。他拿扶苏撒气,不过是仗着扶苏在他面前不讲究高低尊卑,只把他当朋友看。
韩国没了这件事,他早晚得要接受的,要不然他不可能真正成为扶苏信重的人。像仿建韩王宫的事,要不是他主动问起,扶苏会体贴地避开他。
这不是他要的。
他总不能每次都要扶苏照顾他的想法。
张良说道:“这样的人我了解得不多,给不了什么建议。”
扶苏说道:“你不生我的气就好。”
张良说道:“是我自己一时迈不过心里的坎,和你没关系。”比起让扶苏特意在他面前隐瞒和遮掩,他还是更希望扶苏像现在这样直来直去。
两个人把话说开了,刚才那点芥蒂自然没了,张良自己不认得精通水利的人才,不过他知道有谁认识,在俘虏名册里翻找了一会,把人给扶苏找了出来。
没过几天,扶苏又顺利入手几个搞水利工程的人才,把他们收编到少府衙门里去捣鼓全国水利工程计划去了。
对于新加入秦国版图的颍川郡(韩国土地),扶苏也没有放松,在郡守敲定下来之后已经立刻叫直邸的人送新农具图纸过去,让他们在春耕之前至少得把新犁备好,确保今年的春耕顺利进行,务必要保证今年的土地耕种率,不能白白浪费了一年收成。
扶苏这边忙得连轴转,王翦统领的大军也在短暂的休战后整装待发,开始新一轮的攻赵计划。
第65章 回去
秦国这次的主帅是王翦,和他打配合的是他儿子王贲,王离这个亲孙子虽不能得到第一手消息,却也不时能从家书里读出战局的紧张。
只要李牧还在,赵国基本就固若金汤,不时还能反咬一口。可秦国这边兵卒一批批地派过去,每天都在烧钱,王翦作为攻赵总指挥挺发愁的,家书越写越少,基本是让人代笔报个平安。
相比之下,嬴政对这一战倒是谜之自信。
要说六国之中嬴政最想搞掉谁,那当然是赵国无疑,一想到自己在赵国过的那些日子,再想想曾经相依为命后来却反目成仇的太后,嬴政就觉得赵国根本不该再存在于世上。
因此,王翦那边屡战不利,嬴政不仅没发飙,还亲切友好地派人去问王翦“人够不够,要不要多派点”“粮够不够,要不要多运点”,他的要求很简单:甭管什么人不人钱不钱的,你把赵国给我打下来就成了。
王翦隐晦地回信表示,人和钱都够了,就是赵国的李牧还在,这仗不好打。
嬴政收到这个消息,也没着急,只是暂停往前线输送更多人,静静等待转机。
这个转机来得还挺快。
早已携重金前往赵国王城的顿弱搭上郭开这条线了。
郭开这人,一般人可能不认识,不过在赵国他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他在如今的赵王继位时立下过拥立之功,赵王把他当老师,也把他当心腹要臣。
他干过一桩大事:逼走廉颇。
lt;/divgt;
lt;/div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