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综合其它 > 回到民国当导演 > 第61节
  这就是纪霜雨给电影准备的彩蛋了,一个小小的恶搞片段,恒欣和柳叶儿接受拜托,调查一位作家的稿子失窃案件。结果这个作家就是亲爹书妄言本人,由此可得,压根不存在什么稿件失窃,一切都是一只鸽子的自导自演。
  观众看完这个片段都乐得不行了,情绪更加高涨,不但有种赚了的感觉,因为和现实的联动,也让人对故事更加有感情了。
  “你们说,这个故事会不会是真的啊……”
  “咱们等会儿去电影里的学校看看吧,就是恒欣教书的地方。”
  “行啊,我知道那个胡同在哪!”
  “嘿,我同学明儿来看,我可得提醒他,结束后别急着走。今天我看到有俩太急,去如厕的,就没看到最后那段呢。”
  这彩蛋,也在放映前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观看后的观众都有种知道了一个秘密的感觉,在推荐别人也看时,一定要神秘地来上一句,看完后可别走啊您!
  ……
  沪上方面的放映情形也差不多,估计还更热烈,在先期,媒体就报道过一轮买票的情形了。
  【《古都镇物奇谈》放映盛况!观众等不到联合放映至家附近,不辞辛苦骑车前往首映影院买票观看。】
  【观众未看影片,已高价收购影戏海报!】
  【《古都镇物奇谈》书迷解析原著看点,你最想看到的是:(选择题)】
  真正上映后,这部期待已久的影戏也完全没有让大家失望!
  从前因为报纸上的广告吹嘘太过,大家看了影戏难免有和实物不符的感觉。
  唯独《古都镇物奇谈》,只让人觉得先期宣传的文字根本难以体现它的优秀,首映第二日,大批大批的夸赞便雪花般飞向了媒体。
  这回不止是长评,报纸因为收到的信件太多,接二连三设了专门的增刊,全是此片的相关信息。
  【精彩绝伦的艺术,看完之后鄙人整夜梦到的都是京城,都是恒欣和柳叶儿,它为我们造了一个真实的梦!】
  【我敢说,没有一个镜头多余,没有一个画面是乏味的——即便相同时长,此片的镜头数至少是其他影片的两倍!】
  【不大适合幼童观看,但家里若有幼童,是一定要托付家人,看一看此片的。画面不以血腥为吓人手段,却能叫人冷汗湿身,文武戏穿插相宜,看罢一遍尚不足,诸般细节待品。】
  【非但是绝佳的悬疑巨片,更是声音运用的典范,原来有声片应该这样拍!让人想起流传中纪霜雨强调旧剧要“合宜”,在影戏中再现,我想从此观众们难以忍受通篇对白与缺乏意义的背景音乐了,我们不是来听歌,是来看影戏的。诸位导演,以后的影戏,除了画面,必然要争取声音上的创作了!】
  【今日起,我敢说华夏影戏也有大大超越引进影片之处!特意撰稿为观众解析其中技巧,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斧正!其一,构图,不愧是纪霜雨,构图之美,从前未见。抛弃了从前大量的中心构图,构图多样化、优美且编排得当,相邻画面必然是不一样的构图。其二,音响……】
  甚至因为购票艰难,其中竟有登报求票的。
  长评中相当一部分是激动的影戏界同行,他们生怕观众不能看透精髓之处。
  其实就算没有他们专业性的眼光,普通观众也能直接感受到:这影片比往日看的西洋巨片都要痛快多了!
  那些什么侦探片,推理、惊人之处不如此片巧妙,交代的手法虽快速却清清楚楚。兽片亦不如此片可怖惊悚,就连人物形象,也是恒欣和柳叶儿更加鲜明呀。
  拍摄地是京城,但那种华夏式的民俗怪谈氛围和暗喻大家作为同胞都能get到。
  尤其是配乐中不但有西洋乐器,也用了很多符合剧情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古曲,还有多处传统戏曲做暗喻的地方,一切更能调动起华夏观众的情绪了。
  毕竟作为华夏人,自己就先入为主,有个概念了。就像《小刀会序曲》很配孙悟空,《十面埋伏》的金戈铁马,有些曲子历经时光,已经成为一种符号。
  电影一上,各个园子里点播这些配乐的都陡增了。
  比起新剧,影戏还原得更彻底,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造梦,更让人沉迷。观众从前也不是没看过京城的风景短片,但是影戏中的京城,因为有故事,更让人向往。
  ——后来因为《古都镇物奇谈》的热映,京城铁路也确实开了旅游专线,昆仑书局特意出版了京城旅游指南,其中一个章节就是专门指引游客,如何把影片中的地点都逛一遍。
  书妄言的书,自然也是跟着销量大涨了一波。
  识字率不高的情况下,看戏的人群必然是更多的,就算不认识几个字,不太喜欢看书,也会因为对影戏的喜好,而去购买原著。
  也毕竟,人家昆仑书局都把书放到影院里来卖了,甚至可以参加抽奖活动,只要抽中就能获得原作者加主演们的签名海报……看完电影谁忍得住啊?
  ……
  在书妄言之前,也有过小说改编电影,也不乏口碑比较好的影片。但那所有的改编,放在《古都镇物奇谈》面前,都有点弱了。
  书妄言本人在首映当天晚上,永安影院播放的另一场,也喜气洋洋地带着亲朋好友们去看了。
  “峻生不是说,他还去拍了一段吗?在哪里会出现?”
  “对啊,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呢?”
  “纪鹤年那家伙不肯说啊,就让我等着看。”书妄言挠头,“我也琢磨着,那剧情到底能放在哪儿……”
  他不知道纪霜雨拿来做彩蛋,心底还暗暗觉得这好稀奇,把书与现实的距离都打破了。
  现在也不方便剧透,只能让大家等着看了。
  去片场探班看到的,和影戏拍摄出来的效果显然是大不相同。而且剪辑出来,叙述顺序也不尽然相同。影片一开头,就让书妄言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配上声音居然这么让人发毛。”书妄言暗自嘀咕,他写的时候脑补得都没这么细,反正他脑海里是没有bgm的。
  写出来没写出来的全都有,纪霜雨真正是比他写的,更要还原这个故事空间了。
  书妄言已经算是胆子比较大了吧,可面对这种新型刺激,他就和影院每个观众一样,该汗毛倒竖就汗毛倒竖。
  只是因为作为原作者的尊严,他一直坚守着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叫出声。
  否则也太丢人了……
  一直到高潮部分,画面切换,配合猛然出现的音效,书妄言心脏狂跳啊,哪里来得及想那么多,张嘴大叫:“啊啊啊我的妈呀——”
  因为憋太久,叫的时间还有点长。
  别人都停了,他还在抽风。
  前排的人都忍不住回头幽怨地看了他一眼,揉了揉耳朵。
  书妄言赶紧先捂嘴,再捂脸,幸好对方也没认出他来,估计是不认识。此时再放松下来,他才发现自己带来的朋友们也正诡异地看着自己,小声质疑:
  “你不是还参与拍摄了……”
  “你可是原作者!”
  书妄言呜呜道:“剧情我都懂,可还是觉得好刺激。”
  亲友:“……”
  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吐槽了……
  接下来,书妄言带着忐忑观看,但一直没有出现他的戏份,让他又是遗憾又是暗喜。
  遗憾的是怎么说这也是他第一次上镜,怎么也不说一声给剪了。暗喜的是,这样就不会被同场观众认出来刚刚那么丢人的他,就是原作者了!
  放映结束后,书妄言和每一个观众一样,扶着座椅站起来,拖动两条还有些软的腿,以及被不断拉抻后相当疲惫的心脏,向外走去。
  “大家别走哦,还有一段特别免费附加内容!”一回生二回熟的工作人员吆喝道,但显然他也不知道如何称呼这段内容,就当赠品宣传了。
  彩蛋播放。
  观众们驻足观看。
  书妄言扶着座椅一回头,“……”
  看到了自己的脸。
  全场观众满足地看完彩蛋,再一转脸,前排的观众就看到了书妄言,眼睛瞬间也瞪大了:“你……你……书妄言先生?!等等,你不是刚刚被吓到惨叫得特别大声的那个人吗?!!”
  书妄言:“………………”
  也没必要说这么详细这么大声吧!!
  第四十七章
  书妄言在影院社会性死亡, 本来不至于传得那么快的。
  可谁让这件事被周斯音知道的,立刻指示报纸大肆报道……
  连原作者观影时也被吓了一跳这种新闻,怎么能不好好宣传!于是关于书妄言在影院大受惊吓, 还被观众撞破,最后落荒而逃的趣闻在京沪两地都传得沸沸扬扬。说得是希望观众引以为戒, 注意身体, 宣传效果却也可想而知。
  被反复鞭尸的书妄言:“…………”
  看过首映的观众无不交口称赞,又献祭了原著作者。
  一时之间, 《古都镇物奇谈》成了不得不看的影片, 放映之处, 场场都是客满,想看的观众都买不到票了。
  在这种情况下,京城人称之为“拼缝儿的”, 沪上称为“黄牛党”的票贩子自然闻风而动,致使影院又得分出人手打击黄牛。
  联合放映的各家影院,看到如此情形, 都按捺不住了。数数他们最近放映的影片吧,单说本土影片, 上下两本的武侠片, 加起来也就放映了十天,还有四天的, 七天的……
  而这部影片把观众的情绪好像都调动起来了,要去看看这部胜过西洋巨片的作品, 影院几天根本消化不下来的。这都是钱啊, 暂时看得到赚不到的钱啊。
  他们急,观众也急,怎么就只有一间影院放映, 每天才四场,我们何年何月才能看上。
  周斯音去怂恿他们,出钱多拷贝几份。反正,看此情形,必然是要运往外埠的,先拷贝了也不会亏!
  影院方红着眼答应了,咬牙出资拷贝。
  于是,轮流联合放映在周斯音的怂恿,和市场的刺激下,成了同时放映。
  这下,六七家华资头轮影院开始了同时放映《古都镇物奇谈》,稍解观众的渴切。如此情形,实在从未在沪上出现过。
  但商人们的预计是正确的,纵然好几家同时放映,盛况也不减,场场俱是满座。
  ……
  “这笔帐很好算,一部影片能够放多久,取决于观众。只要卖出一半以上座位一日,这部影院就必须继续放映一日,直到观众少于半场。沪上的年度最佳影片观影人次,能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根据报纸的调查,绝大部分观众有再次观看此片的愿望,甚至是再三,再四。所以,他们至少也能放映三月以上,绝对不会亏。”
  周斯音淡定地给下属们分析此事。
  这些影院宁愿承担高额的拷贝费,也要快点上映,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利润,要趁热赚钱,纪霜雨可是还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卖周边的思路,这份钱他们和制片公司也是拆账的。
  大家听到周斯音算账,只有服气。不是对他的计算能力,而是人家这个魄力。那么大的投资,当初自己就从私账走了。
  纪导演可能花钱了,初期给了两万,最后花到了近三万。而且拍摄时间还长,用的胶卷多,中间昆仑书局的人都有点害怕了,怕花钱太多,最后票房不错也收不回成本。
  而今再看,这气势如虹的票房,哪有半点亏本的影子。
  因为影院负担了拷贝费,又开始卖周边,加上影院内卖书的举措,单靠沪上一地,稍加计算就知道,成本半月就能收回来了!
  这可是没计算上京城的影院收入,盈利如此惊人——事实上,徐新月后来也是靠放映此片,在分账之后,也仅仅两个月就收回了建筑永安影院的成本,再往后都是纯赚。
  而且吧,影戏部还节省了一笔高昂的拷贝费用。
  书局的元老忍不住感慨:“这部影戏实在投资得太值得了,连书籍销售额也上去了。说起来,咱们虽然是制片方,竟还有许多员工没看过此片,因为买不到票——不知道宝铎去观看了吗?”
  因为《古都》没做内部试映,直接首映的,他们这些人也就没统一地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