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重生七零小村女 > 第507节
  “那个好办,”王利民笑着应了一句,接过电话听筒去,笑呵呵跟对方打招呼“……想套兔子还不容易,手到擒来呀,如今各界各户忙着干活做买卖的,没几个舍得费那功夫了,地里的野兔子多得很,随便去地里走一走都能趟出来好几只,多的都快成灾了。”
  第七百七十八章
  听着电话,小秋也差不多猜到了,等王利民放下话筒挂了电话,也正式确定,吴爷爷吴奶奶也要来过年。
  李希干妈工作忙,过年也无法请假,这一趟不能过来。吴海港送二老过来,顶多盘桓一两天,也得赶回京城——作为京畿卫戍部队,节假日往往是他们严阵以待、一级警备的时间,还有年节时互相拜望的礼尚往来也不能缺席,即便有心过几天闲散日子,暂时也无法实现。
  宋家和王家都是热情好客的,一听说吴家老两口来过年,钟玉琴就笑着道:“后院的房子我们也都打扫的很干净,明儿一早起来,我就去把火生起来,把屋子烘上两天,被卧再晒晒,保管让老哥哥老嫂子满意。”
  宋家的三进院子在两年前还了回来,经过一番修缮后,屋子内外都很整齐,各个房间的家具、布置简约不粗陋,透着些古朴气息。而且,三进院落,房间足够多,即便王利民和宋秀莲带着孩子都在这边一起住着,吴家二老过来,也还有正房安置。
  吴家二老说是廿五下午到,于是宋胜书笑呵呵道:“明天下午到了,休息一晚,第二天廿六,正好是年关大集,比赶会还热闹的,到时候带老哥哥和老嫂子去看看,感受一下老百姓过年的热闹气氛。”
  提起年关大集,小秋和小一辈的几个都高兴起来。
  小秋问:“姥爷,咱们今年还扎棚子吗?”
  年关大集这天,很受当地人重视,但凡在县城经商的商户,大多数都要在前一天晚上就去集上占地盘扎棚子,把自家经营的货物摆到棚子里去,第二天供来赶集的百姓购买。而商店却可以不营业,反正人们都去赶集,也没几个跑去逛商店的。
  而且,扎棚子这件事还好像带着某种仪式性的东西,谁家扎的大棚够大够宽敞够气派,摆的商品数量多、品种够丰富……都是极长脸的,是经营有方、生意兴隆的表现,会受到四邻八乡的广泛夸赞称颂。当然,也预示着将来一年财运滚滚,生意亨通。
  宋胜书满面红光道:“当然扎,我早就铺排好了,咱们今年扎步步登高棚,嘿嘿,多少年没人扎步步登高了,今年也让大家伙儿再热闹热闹,也让小一辈的长长见识。”
  小秋他们还真是不明白,所谓的‘步步登高’棚子是怎么个规制,小冬小夏扒着姥姥姥爷问了好一会儿,一向宠孩子的二老这回却一直坚持不泄密,只说等扎起来看见就知道了。
  第二天还有不少活儿,所以,尽管几个小的对射雕沉迷不已,但还是被强制地关了电视,撵回各自房间休息。
  腊月廿五吃过早饭,钟玉琴和刘芳芳娘俩留在家里准备过年,小秋跟着秦戎准备着去市里接人,其他人不分老幼,一起去了兆丰园。这一天,所有员工都集中在分装车间,将一筐筐点心打包分装,装进篮子或者纸箱。包装点数之后,发给一个个来拉福利的单位。
  过了两天,路面上的冰化了一些,车辆行驶起来打滑的可能大大降低,小秋跟着秦戎经过三个小时的跋涉,就到了市区。看看时间还早,小秋拉着秦戎去品尝鲁菜重要流派博山菜。
  博山酥锅、博山春卷、硬炸排骨、金银豆腐箱、五香熏鱼、博山扣蛋包、呛蹄筋……做工讲究,口味香浓,回味悠长。
  两个人要了三菜一汤,都有些吃不下,偏偏小秋还想念博山特色水饺,于是又要了三两,秦戎还笑她:“姥姥包的饺子够好吃了,怎么出来还特别要吃饺子?”
  小秋笑嘻嘻摇头:“你待会儿就知道了,不一样。”
  等饺子上桌,还真是让秦戎有些惊讶:博山的水饺与传统的水饺不太一样,看模样,更像是馄饨,只是馅料放的特别多,皮儿薄到透明,吃起来,比水饺更爽滑更软嫩,味道真是很棒。
  两个人吃到撑,小秋又点了两份硬炸排骨,两份熏鱼和一大份酥锅,打包带上,这才驱车去火车站接人。
  吴家二老和吴海港并吴爷爷的警卫员乘坐软卧到达车站,还没下车,吴海港就看到站台上的秦戎和小秋。
  秦戎生的清雅俊逸,小秋生的灵动漂亮,站在一起真是如金童玉女,看着都觉得养眼。可吴海港看着这一双小儿女,心里却别有一番滋味儿:臭小子,你就想着出人头地才能更好地维护人家小姑娘,可再不尽快回来,小姑娘就成了人家的了。
  接了人,小秋扶着吴奶奶,秦戎扶着吴爷爷,吴海港陪在一边,后边有两个人的警卫员拎着行李,一行人走下站台,就直接上了车。
  这一天天气转暖,路上的雪又化了些,车子跑在路上轻快了许多,不到三个小时,就回到了县城。
  众人相见,自然又是一番欣喜感动,寒暄往来。
  王利民带着人在集市那边扎棚子,宋秀莲带人往棚子那边送货、摆货,家里只有宋家二老带着刘芳芳和三个小的,吴海港打过招呼,坐了没一会儿,就从屋里出来,招呼秦戎带他去集市上找王利民去。
  这两个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可不当着孩子们的面儿,就又跟孩子一样,吴海港过去,恰好王利民带着人也把棚子扎好了,剩下的就是打扫摆货了,他直接都交给宋秀莲带人去做,王利民则拉着吴海港,由秦戎开车,直奔南沼湖的百亩苇塘。
  这边是全县面积最大的荒地,沼泽池塘密布,冬天水面都冻结实了,行走方便了许多。王利民套兔子技术高超,会根据痕迹辨别‘兽路’的,三转两转,带着吴海港在大半米高的杂草芦苇丛里下了二三十个套子。
  吴海港从最初的搭把手,到后来渐渐熟悉过来,也能独立完成了。
  两个人转了差不多两三里路,套子布置的也够多了,夜色渐深,他们才意犹未尽地返回车上,回程。
  第七百七十九章
  在车上,吴海港还遗憾道:“这次来的匆忙,要不然弄几把木仓来,招呼上几个人,一起去海边的万亩苇场那边转一圈,那才叫过瘾。”
  万亩苇场位于沿海滩涂上,乃是老黄河故道,因为地势低洼,水泽密布,生长着芦苇、红柳等耐涝耐盐碱的植物,标准的湿地生态。
  这种地貌环境,不适合耕种,几乎没有人烟,却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各种中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密集的水网沼泽中,又给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虾等水生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夏季,芦苇丛茂密,沼泽难行,人综罕至,但是冬季结了冰之后,会有许多人过来割芦苇,或编制苇席,或送造纸厂,最低也能做柴草烧火做饭。也因为结冰通行顺利,许多男人会进入苇场狩猎,大型动物没有,野鸡野兔却多得是,前几年据说还有打到狐狸的。
  吴海港当初在占县的工作的时候,去过几次,每次都收获颇丰,加之汉子们一起追逐围猎,大冬天跑的满身冒汗,狩猎归来……实在是酣畅淋漓,让他一直怀念不已。
  王利民只是听人说过苇场,自己却没亲身体验过,听吴海港提起,难免心向往之:“苇场就在那里,又不会长腿跑路,年前你没工夫去,年后你再来,咱们再一起去,到时候,赶上海面开凌,正好还能吃上开凌梭鱼,最美味的。”
  吴海港哈哈笑着答应了,又道:“你这一说,我倒是也想起海铺子的海货来,一定要在惊蛰之后,清明之前过去,一斤多的大螃蟹,满子满黄的,个顶个肥的顶盖儿,黄澄澄的冒油啊……”
  提起螃蟹,王利民笑起来:“咱们渤海湾的螃蟹讲究的惊蛰后清明前,听说南方吃蟹子在秋后,说什么秋风起蟹脚痒,倒是与咱们这边不一样。”
  吴海港笑着点头:“不一样的多了,那边过年不吃饺子,吃汤圆。不吃馒头吃米饭。吃饭上七八个碟子,一碟子里摆一口吃的,还不够咱一筷子夹的,跟猫食儿一样……说到底,还是咱们这边大气、实在,做排骨做上两三块给谁吃?还得大碗大盆地端上来,才带劲儿嘛!”
  两人说说笑笑回到家,夜色已深,家里人都吃过饭,吴爷爷、郑秋实和宋胜书仨老头儿仍旧围着桌子,守着一壶温酒,慢悠悠边喝边聊,酒喝的并不多,那种慢悠悠,恬淡随意的气氛特别好。
  吴奶奶已经去房间休息了,钟玉琴和宋秀莲收拾了之后,又和王利民一起去核算账本……明天赶完年关大集,兆丰园也要关张过年了。账目结出来,好给忙碌了一年的员工们一个交待,也好根据盈亏给员工们包红包。
  大大小小一群孩子,包括刘芳芳都围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小秋却不在,之前看吴奶奶疲倦,她陪老人去房间安置了,老人上了床一时无法入睡,她就陪在一边说说话。
  吴奶奶神色一直很平静,只是说话间从来没提吴戈。眼瞅着过年了,唯一的孙子却在南疆战场,出生入死,老人心里怎么可能不担心、不挂念?不提,不过是为小秋考量,不想让小秋也跟着忧心罢了。
  她如此,小秋又如何不是一样?老少两个人,出发点不同,想的做的却是殊途同归。
  小秋帮着吴奶奶按摩,眼看着吴奶奶睡着了,这才轻手轻脚地从房间里退出来。来到前院,恰好遇上吴海港和王利民进门,连忙上前招呼着二人进门,端热水洗手洗脸,又把留在锅里的饭菜端上来。
  吴海港和王利民两个人往桌子旁一坐,宋胜书就笑呵呵地拎着酒壶给两人斟酒,王利民连忙把酒壶接过来,先替三位老人满上,又给吴海港和自己斟满,举杯敬了三位老人,这才一起喝干。
  三杯温酒下肚,浑身的寒气都散发了出来,两个人这才开始吃菜。
  吴爷爷端起酒杯,向宋胜书和郑秋实一示意,笑道:“咱们老哥仨酒也足了,饭也饱了,该歇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