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都市言情 > 白色橄榄树 > 第3节
  “那么多人坐得下吗?”
  “放心吧,我刚问了一个军官,说是有海军舰队过来接我们。”
  “真的?太棒了。”众人激动而又放心的样子。
  忽然有人说:“但刚那批军人就送我们到这儿,他们不去伽玛了。”
  “啊?为什么?”
  “说是还有别的护送任务。后头还有几批没撤过来呢。”
  一秒的安静后,车上有人扑到窗口向外头喊:“谢谢你们!”
  大家纷纷朝外喊:“谢谢你们!”
  关卡外,一拨军人正费力维护秩序,他们没听到;可关卡内,几位拿着文件正和东国政府军交涉的军人听见了,他们回头看了眼,摆手打了个招呼。
  也就是在那时,宋冉看见了他。
  她的心突然加速一道,人差点儿从座位上弹起来。
  他也看着这个方向,但并没有抬手打招呼,扭头又继续跟政府军交流了。很快,他们几人朝车队这边走来,分别跟各辆车的司机们打手势说了什么。这一批放行过来的车队陆叙开始启动。
  宋冉紧张地盯着他,他面罩遮面,一身迷彩作战衣,腰带处绑得很紧;裤腿又直又长,裤脚紧紧实实扎进军靴里。
  他跟几辆车的司机示意,做了个前行的手势后,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重新走向关卡。
  宋冉的车缓缓启动,她看着他迎面走过来,可他没有看车,而是盯着哨卡的方向,眉心微拧,渗着细汗,黑色的眼睛明亮有力。
  人车擦身而过的一瞬,宋冉忽然喊了声:“喂!”
  她的声音淹没在哨卡那头嘈杂的人声和各国语言里,他和他的同伴都没有回头。
  “诶!”她又叫了声,他依然没听见。
  她急得伸头出窗,猛地喊出一声:
  “阿瓒!”
  这下,他回头了,有些疑惑。
  仿佛天在助她,车突然暂时停下,他离她几步之遥。
  她飞快摘了面罩和头巾,朝他伸手,喊:“阿瓒!”
  他不解地看了她两秒,但还是微微一笑,上前两步朝她伸了手。
  她一下子用力抓住,他手上戴着黑色的半指作战手套,皮革面料柔软,他的手心炙热而汗湿。
  他短暂与她握了下手便松开。那一刻,大巴车忽然开动,她还不肯,条件反射地抓他的手腕,却从他手上扯下一根红绳。
  他愣了一下,想上前一步把绳子抢回,但车已将两人分开,驶过第二道内部关卡。
  宋冉也怔愣不已,回过神来已看不到他人影,只有一条护平安的红绳静静躺在她手中,还带着他手上的热度。
  那是六月三号,下午三点过十分。
  以后回想起,她遇见李瓒的那天,是很平凡的一天。
  那天看上去很普通,天气闷热又压抑,那时,她以为那是她生命中再平凡不过的一天。
  第3章 chapter 3
  宋冉时差没倒过来,凌晨三点还全无睡意。
  窗外夜色无边,雨水潺潺。
  她坐在木窗边,开了盏台灯,在灯下整理这次在外的随笔日记和贴图手账。她补写着六月三号那天的日记:那天她坐飞机从伽玛到广州,之后转机回梁城。落地天河机场的时候,机上的人欢呼一片。
  她用倒叙的方式记录那段经历,写到那个叫“azan”的男人时,停了笔。
  安静的夜里,她抬头看窗外。
  窗户是老式的排扇木窗,木棱把窗户切割成整整齐齐的小方块,拿白石灰和钉子嵌上四四方方的玻璃。
  此刻,夜雨敲打木窗,在玻璃上留下一道道蜿蜒的水痕。
  她想用一些话来形容他的外貌,落笔却只写了一句:
  “他有一双漆黑的眼睛。”
  她努力回忆,还想为他写些别的什么,楼下传来玻璃杯摔碎的声响。
  她下楼去看。她回家后开窗通风,晚上暴雨来前漏了扇窗没关,风雨摔落窗边的一杯水生金钱草。她关上窗子,重新拿一只碗接了水,把小草丢进去,收拾地板上的残局。
  在东国的那几个月太干燥了,回到梁城,恰逢梅雨季节,空气湿润像浸在水里。
  由于返潮,地板、墙壁、家具、到处都是湿漉漉的。
  宋冉想,等过了雨季,得找装修公司给这老屋加上防潮层。
  这是梁城典型的地方特色老屋,红砖水泥搭建的两层小楼,外墙露着红砖;内墙刷白,墙角留约一米高的绿色脚线;白绿撞色干净清新。房子坐北朝南,大窗大门,前后通风。后院有灶屋,前院种满花草树木;二楼有露天的楼梯和劈出一半空间的大阳台。
  这是外婆的屋。几月前老人离世,宋冉从父亲家搬来这里。
  父亲住单位的筒子楼,两室一厅,房子又老又小。她跟同父异母的妹妹宋央在十几平的房间里挤了二十多年。
  她家境普通,父亲拿工资供一家四口生活,等后来手头宽裕些,梁城经济飞速发展,房价上涨,均价已破三万,普通家庭望尘莫及。
  宋冉上床睡觉时,窗外的风雨愈发大了。这样下去,院子的花都要打落了。
  她睡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才醒,窗外阳光明媚,橘子树叶被水洗过,一片嫩绿。推开窗,雨后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房梁上树梢上却看不出半点雨渍了。
  墙外一条青石巷,几个刚下班的女人拎着菜闲聊走过,附近学校的孩子也放学了,边走边低头玩手机游戏。
  宋冉靠在窗边看手机新闻,东国反政府武装攻占了哈鲁城三分之二的区域,政府军退守回了城南。
  而从前天到现在,已有24376位国人成功通过海陆空各种渠道归国。负责撤侨任务的军官军士也会在近期归航。
  她看着新闻照片里一排排的迷彩服,怅然地叹了一口气。
  书上说,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七十亿分之一的缘分。
  不知道她和他是否还有那微妙的缘分再遇见。
  她无心做午餐,冲一碗泡面填肚,去了电视台。
  宋冉大学毕业后进入梁城卫视新闻部做记者,到今年九月份就满两年了。
  她刚从国外回来,照理说要休息到明天。但现在是特殊时期,东国战争是当下热点。
  梁城卫视此前在东国投入的记者数量是全国之最,报道及时,内容详尽,涵盖面广。此刻电视台网络台联合滚动直播的《战事最前线》在工作日白天时段就拿到了同时段全国第一的收视率。
  演播室内,主持人、专家、嘉宾、前方连线记者,所有人都将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幕后导演,编导,采编、文案则忙得团团转。
  宋冉刚到台里就被告知节目组需要在结束时做个东国战前城市一览的片尾,让她提供资料。这并不难,她迅速从素材里剪了几段长约20秒的短片交上去供编导选择。
  剪素材时,看到电脑屏幕上划过的景色和脸孔,那天早晨站在窗口俯瞰阿勒城时的那丝淡淡惆怅又漫上心头。
  存在她电脑里的许多故事正在湮灭,且不为世人所知。
  快下班时,主管刘宇飞召集大家开会。《战事最前线》收视口碑持续上涨,部里想在节目后边加一个附属小节目,吸引收视和广告。
  如果不是特殊时期,宋冉他们这帮新记者是没有节目策划层面的话语权的。因而大家都很重视这个机会。
  同事沈蓓提议加一些对未来战事的预测,她是学国际关系的,这是她的强项。沈蓓父亲是省宣传部领导。她一开口,同级的人都不发言了。
  刘宇飞虽觉得不错,但又觉得不够,问:“还有提议吗?”
  宋冉想了想,说:“我觉得可以讲讲战前东国普通人的生活面貌。”
  刘宇飞和沈蓓都看了过来。
  宋冉道:“大部分人在新闻里看到战争,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如果看到平凡人的生活,可能会拉近距离。”
  刘宇飞觉得她的想法更有意思,说:“就怕弄得太苦情了。”
  “不苦情的,也不煽情。就跟小纪录片一样,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有欢声笑语的时候呢。”
  同事小冬赞道:“如果是这样,就很高级。”
  沈蓓说:“那对素材的要求可就高了,得是深入采访。你们在外头做的报道,前期放送中都使用过了。得考虑新鲜度和视角问题。素材量也很难达标。”
  宋冉说:“我这儿有837小时的视频资料,其中包括269小时的人物采访,还有四千多张照片,和七八万字的文字资料。”
  一屋子的人都卡了壳。
  同事小秋:“天,冉冉你还是人么?你也就去了不到三个月吧?”
  同事小夏:“‘记录狂魔’这个外号真不是盖的。”
  刘宇飞笑起来:“行,我跟上边讨论一下。”
  收拾东西出会议室时,沈蓓从她身边经过,道:“恭喜你啊。”
  宋冉说:“上头不一定通过呢。”
  沈蓓笑笑,蹬着高跟鞋走了。
  同事小春问:“诶,要是没这新节目,你拿这些资料怎么办?”
  宋冉微笑,说:“我打算自己写成书,记录成影像。不会浪费。”
  同事春夏秋冬:“……”
  这就是真爱和工作的区别吧。
  当晚有了结果,乔宇飞通知让她写一份详细的策划案。
  宋冉伏案到深夜,夜里又下起暴雨,空气潮湿得连纸张都润软了。她详细写了对节目设置、时长、风格、人物故事的设计想法和意见,列举一系列生动的小人物故事录,写了满满十页纸。最后在策划案上给节目加了个标题:《东国浮世记》。
  第二天下午,宋冉还挂着黑眼圈呢。消息传过来,她的策划案通过了。但领导觉得《东国浮世纪》这个名儿太文艺,不够直观,换成《战前?东国记》。
  嗯,宋冉心想,确实够直观,不能更直观了。
  两周后,梁城卫视的《战前?东国记》节目上线,作为《战事最前线》的辅助节目播出。谁都没料到它后来的火爆程度,包括宋冉。
  那时,东国政府军宣告了对苏睿城、哈鲁城两座中北部重镇的失守。阿勒城也岌岌可危。一旦反政府武装占据阿勒,将国土一切为二,北方军事薄弱地区将陷入危急。
  交战中平民死伤的消息不断传来,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难民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全国的电视新闻媒体都在对东国前方战事进行轰炸式报道,梁城卫视上线的《战前?东国记》成了一股清流——
  战前东国平静的生活,涌动的暗流,小人物面对未来的抉择……一串串小故事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度。开播不到两周,收视口碑话题量连续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