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醉卧美人膝 > 第218节
  冷静下来, 程素素发现, 如果有问题,只可能出现在两个方面:一、她的暗桩出了问题;二、九王子——现在是新的魏主了——有他自己的打算,并且执行成功了。甚至有可能是两方面一同出事,总不可能是天降神人操纵了一切吧?
  程素素放下手中的译本, 轻轻地揉着眉心,她希望是九王子很聪明,也不希望是自己内部出了事。现在最要紧的有两件事, 一是向在魏国境内的人员询问真相,另一个则是要尽快告诉谢麟, 这件事情已经不是可以在她这里解决的了。
  没有犹豫,程素素袖着条子去找谢麟。
  战争过去有一段时间了, 比起战时的忙碌,此时尚算安闲。谢麟更有功夫搞点事情来显出自己的不同来,此时正在起草申请军屯的奏稿。
  脚步声没有打断谢麟的动作,程素素等他写完一段,才唤一声:“芳臣。”
  大约是心理因素, 只要听到她这么称呼, 谢麟就忍不住耳朵一热。放下笔来, 谢麟故作正经地咳嗽一声:“来啦?怎么?”
  正如程素素对谢麟的了解越来越多, 谢麟也越来越了解程素素表情动作的含义, 程素素这个样子,分明是有不太好的消息了。
  程素素点点头:“北边的消息,他们动手了,结果不如人意。”
  谢麟接过译文来,一眼扫过,眉头微皱:“必须上报朝廷。还有别的消息吗?王三……算了……”
  程素素道:“内掌柜与司南还不曾有信,王三顶多得到一些泛泛的传闻。两国交好,有事各遣使者,用得到他的地方可真是太少了。”
  “王三还是先放在那里吧,”谢麟略一思索便说,“不方便的事情还是用得到他的。内掌柜与司南线上的人,要慎重了。再等三日,若无消息,就要派新的人手过去。”
  程素素笑道:“这是当然。”
  谢麟轻叹一声,将草稿一合:“这个怕是用不上啦。”
  几年来招徕流亡小有成绩,程素素心里明白,这是托了更南地一些的地区兼并愈发严重以及天灾的福,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肯背井离乡北上来填充人口的空白。昔年谢麟奏请朝廷批准了许多优惠的政策,招过来的人也没有现在的多。此外仗虽然打完了,各部也陆续撤走了一些兵马,为了备边,兵士也比以前多了。是以看起来经过战乱的地区人口到如今并没有下降得太厉害,若是再有个一、二十年,一准能恢复生机。
  这些都算是谢麟的政绩了,照着赵骞等人的规划,谢麟两三年内将会被调回京城。一则谢麟的官也该升一升了,或者说,也该回到中枢去适应适应了,二则朝廷恐怕也不会乐意让一个人在这么广大的地区经营这么长的时间,他的权利还比一般的封疆大吏要大。
  现在看来,谢麟恐怕还是要在北方再经营一段时间了。
  人口多了,年景却不如当初,因是经过战乱之地,荒地不少,兼并倒还没有显出来,百姓日子还过得过,五年后的今天,自给自足是完成了,还能供应一部分军粮。但是,吃紧。两国对峙已成定局,这许多兵马压在边境上,对供给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若是本地能够自行解决一部分,朝廷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如今魏国政变,新的魏主是战是和,魏国是否会陷入分裂,都未可知,边军日夜操练尚且不及,朝廷恐怕未必会同意军屯。不,一定不会同意。
  “召集他们议事吧。”谢麟说。
  ————————————————————————————————
  安抚使衙门的布局比之前略有不同,谢绍、谢秀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空间,谢麟保证会很努力的结果谢业如今占据了上房的东厢。江先生等幕僚及谢麟收入门墙的弟子在前衙有了自己的住处,唯一的例外是赵骞,他与江先生等并不很亲密,反居住在离后宅很近的院落里,每日固定给自己的日常是与谢绍接触。
  几年间,谢麟旧日收的三个学生被他安排通过科考做官,其中马度、谢守清顺利地通过了最终的殿试,如今正在翰林院里进修。比较不幸的是米铮,回京城待考,对他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住在自己家里条件更是不知道比赴京赶考的举子要强多少,然而天意弄人,他考试前大病一场,误了一科,又被米枢密打发回来继续跟着学了。
  米枢密的理论是:反正年轻,误一科就误一科,休息好了就回去跟着学点,对魏的关系问题,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朝廷的一个重要议题,多懂点是没有坏处的。且与老师多多相处,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除了米铮,谢麟这五年只添了一个真学生,名字于程素素而言是相当好记的——鲍照。鲍照同学的相貌完全不符合谢麟的标准,无论是老婆、老师、幕僚、先收的三个学生,相貌无不是在水准之上的。唯有鲍照同学,活像半截铁塔,既黑且壮,偏又相当腼腆,说话就脸红。好在性情学问人品倒是符合了要求,谢麟权衡再三,忍痛将他给纳入门下了。
  每每开会,鲍照就成了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今天也是如此。
  没有人问谢麟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也没有人问为什么程素素不抱孩子却出现在这里。谢麟先召集亲信而不是衙内下属,就是因为他们省事省心,且幕僚,尤其是赵骞,可以提供更准备可行的意见。至于学生,旁听就好。
  赵骞照例是最后开口,江先生自然是打头阵:“东翁当上奏朝廷,通告各地,尤其是李知府处,做好准备。各地驻军酌情通告,但是不能大肆宣扬,以防人心生乱。唔,至于东、西两路……”江先生有些犹豫,不知道要不要通知程犀与西路安抚命名张孝知。
  石先生却直白地说:“不必通告。”考虑到程犀的身份,又添了一句,“如今并不知魏虏实情。”
  谢麟听完了他们俩的建议,都表示了赞同,继而征询赵骞的意见。到现在大家都看明白了,赵骞这是死抱着故去谢老丞相的遗愿,以扶植谢家继续人为己任,江先生也不与他争,谢麟也不去排挤他,只是多一只眼盯着,不肯让儿子太过受幕僚的影响。
  赵骞道:“对魏,不过战与和而已,此二者皆有应对,大可不必慌乱。”
  一句话便稳定了人心。
  谢麟颔首:“我也是这个意思,先向京城报讯,令各地暗中戒备。北朝虽未大乱,然而一场变故,总是要花些时候来收拾的。不若趁此机会,多多买马。”
  九王子,现在是新魏主了,一旦统合了魏国,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南下,到时候榷场肯定是要关掉的。
  赵骞续道:“除非魏主即刻开战,否则发生变乱,必然遣使而来。届时了问即知。”魏使未必肯合盘托出,但是通过他的用词,他的表现,完全可以推断出许多内容。
  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完了,程素素才提了一个令人头大的问题:“战事再起,谁堪为将?”
  日哦,真没有。
  考虑这个问题,简直令人绝望。
  齐王的名头是够响了,难道还要他再次出动?他得有六十了吧?如今在京里与皇帝的关系倒还是不错,然而考虑到他的年龄……
  虞朝也有些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将军,后者以迟幸为代表,前者若说代表,还真没有一个能一提“正在壮年的将军”就能马上想到他名字的。那位被连山他爹取代的姚徽,后来倒是又被授官了,然而通过实践检验,本领也仅仅是合格而已。
  迟幸现在看来是有些齐王的风范,又没有齐王年轻时的少爷脾气。制约他的是年龄,估计整个朝廷都没有人放心把整个大军交给他。即便齐王推荐,这“好事”也未必能落到他头上。
  程素素说的“谁堪为将”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等大军来了,要怎么配合?就眼前这些人,拣哪个来都不能让人放心。如果来个庸才,做生不如做熟,还不如来个齐王呢!
  可是能明着跟皇帝讨要他的老叔叔吗?
  既然要讨论,就不能只看眼前这点应变,光“魏国生乱”的短期应对,这里哪怕入门最短的鲍照都能提出个幺二三来。还要看得更长远一点,早点准备,早点转舵,才不致被动。
  然而在场的人在心里将人选犁了三遍,不得不承认,没有。好了,你这儿什么都准备好了,来了个不能打的,准备的所有物资那都是给魏国准备的了。尤其不幸的是,在座的没有一个“精于兵事”,让他们看呢,倒是能看出来谁行谁不行,反正要他们自己上阵,那是不行的。
  只能指望别人。
  这种感觉真是太糟糕了。糟糕到江先生试探地问程素素:“娘子,您捡到的那个连山,真的不能用吗?”程素素一贯运气好,万一拣到个隐藏的天才呢?
  程素素的回答是,翻了他一个白眼,江先生也回了一个白眼。
  谢麟拍板:“遣谁为将,是朝廷的事,我们先做好自己的事吧。”
  话说到这里,就是大家都没有办法了,名将这东西,又不是想要就能有的。
  名将是天生的,中低级军官才是可以大量培养的。就像读书人很多,但是连中三元者除了运气,必须有极高的天赋,比如谢麟,如果天赋不顶尖,连碰运气的资格都没有。
  名将也一样,不是读点兵书就能成的,也不是打几场仗就能成的。
  乱世多名将,乃是因为世道乱,大量的人投身到了行伍之中,量变产生的质变。本朝之前太平这么久,有天赋的人也没机会呐!释空天赋倒是不错,造反了,不是反贼,谁能显出能耐来呢?都得一级一级往上爬,如果只会打仗不会做人,爬都爬不上去。
  最终讨论的结果,最重要的结论只有一个——如果现在打起来,大家得顶到朝廷觉得必须把齐王再放出来为止。不然就只能祈求天降名将了。所以,李巽就比较惨了,讨论一结束,谢麟第一个就给李巽去了信,让他备战。接着是给朝廷报讯,给叶宁、李丞相、米枢密写信,提醒他们注意。给李丞相的信里写着,若是担心侄子安危,早点将他调走,如果现在不调,以后打起来再调,他必定扣着人不放。
  接下来便是紧张的等待了。
  ————————————————————————————————
  第二道消息却是王三郎传过来的,在派遣数年之后,他终于带来了一条有用的消息——王庭变乱之事为真,九王子只杀了他的兄弟们及部分重臣,并没有诛连太广,王庭有风声鹤唳之态,然而并无大乱。
  第三道消息是“内掌柜”传来的。内掌柜本人毕竟不是游家的闲散子弟,而是程素素精心挑选训练出来的有能力的人,渐渐在呼延部站稳了脚跟。而游兆本人则在九王子帐下得到了重用。“桂圆”作为游兆的族弟,在呼延部过得还不错,也知悉了不少外围消息。
  据内掌柜的观察,九王子准备许久,一朝发难,分明是在有重点的清洗,凡被清洗者,莫不是持着部族旧观点的人。初代魏主虽统一各部,明面上是统一了,实际上各部族依然保留着大量的旧式习俗,且对九王子所推行的文明开化十分抵触。政变搞的就是他们!
  游兆的消息是停了五天后传过来的,内容只有两条:一、他们是给九王子制定了计划,但是他们不具体执行的权利,所以执行的是九王子修改过的计划,这个新计划九王子就没有通知他们了,动手前几天为防走漏消息,他们已经被隔离了,九王子动完手放他们出来之后,他们也是懵逼的;二、政变之后虽然人心有些慌,但总体平稳,想趁机搞乱魏国,很难,还是担心九王子何时南下吧,因为这人在政变结束之后说了一句话“从此再没有人能够阻拦我南下了”。
  虽知九王子会南下,看到消息的时候,程素素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不是他们没有努力去试图寻找名将,朝廷上下自释空第一次作乱起,就考虑要培养良将了。中坚力量是有,领头羊……无。“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可不是开玩笑的,有点脑子的都不敢胡乱断言某人就是。
  最后一道消息,是程素素的暗线“海东青”传来的,除游兆与内掌柜的消息之外,又解释了这何这么晚——新任的魏主十分亢奋,将大家召集了起来,已经讨论完了对虞朝的策略。
  策略也很简单:一、新主登基,要派使者通告,同时要索取一定的钱财;二、通过榷场尽可能多的屯积战备物资,买不到就干脆把榷场给抢了;三、时间差不多定在两年之后,因为杀完人之后,魏主还是要继续解决一下内部矛盾、统一思想的。
  所以,甭想那么多了,赶紧的,准备吧!他们这些幕僚,更多的是参与阴谋诡计,以及文化、制度方面的事务。真正的参与战争决策……魏主并不与他们讨论这些事情,偶尔漏一句罢了,他们没有办法去参加讨论。
  这个程素素倒是很理解了,就虞朝打仗这熊样,魏主在军事上不信任虞朝出身的人,太tm正常了!
  有了详细的情报,程素素大概知道了魏国的情况。又过数日,其他两条线上也传来了消息,总体情况都差不多,新的魏主并没有大量调动兵马的迹象。看来短期内还算安全了。
  蒋清泰作为魏使,既是报丧,又是通报新帝登基,邀请虞国使者去观礼,也从侧面印证游兆等人消息的正确性。
  只是令程素素万万没想到的是,新的魏主竟没有等两年,次年秋天,游兆再次传来消息——魏主将亲自率兵南下。
  烽烟再起。
  第228章 措手不及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也是抢劫的季节。
  这一年正是难得的好年景,各种灾害极少,在土地兼并不严重的地区,农人们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朝廷大事上还是比较可靠的, 被魏虏侵犯过的土地迎来了善于劝课农桑的主官, 只是主官再厉害,庄稼人还是靠天吃饭的。
  面色黧黑的老农站在田垄上望向翻滚的金色波浪,眼睛里满是喜悦。多少年没有这么安逸的心情了,手里有粮, 心里才不会慌。再过几天就是秋收了, 那是一年之中最忙的两个时间之一,大人孩子齐上阵, 累也欢喜。
  心里盘算着各种捐税之后,自己手里还能有多少余粮, 老农的笑容更深了。终于多了些余粮,往年秋收完毕,纳完租税,留下粮种,便紧紧巴巴要数着粮食下锅了。每年总有两个月要勒紧了腰带,今年腰带能够不用勒得那么紧了。
  要是年年如此就好了,还能存下些钱, 或者能多买两亩田……
  思绪越飘越远, 浮在了“也能雇几个工来下地”的云端, 猛地被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
  老农顿时收敛了笑容, 警觉地望向大路。处在北疆,纵使原本是南方人,是农民,经历也使他能够从马路声里听出些门道来。
  只见一名身穿号衣的骑手伏在马背上,身后背负着一只长长的皮筒,筒上有铃,一路响了过来。
  “难道有什么紧公务?”老农嘀咕一声,只觉得这事儿怪透了。到底哪里怪,他又说不大上来。
  骑手一气跑到城门,核验了身份,翻身上马,直奔西路节度使府。
  西路节度使张孝知正在安排着秋收工作,今年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到如今,可千万不能辜负了他老人家的一片美意。秋收一定要抓紧,最怕还是这个时候下雨。作为一个经历丰富的前辈,他治下农桑等实事的成绩比谢麟、程犀都要高出那么一小截来,另两个是多面开花,他却只盯着最根本的不放,越是根本的,越是要看天气。张孝知几乎要烧香祷神了。
  今年与魏国的贸易也还不错,只消秋收顺利,最困难的日子就算是熬过来啦。他的年纪已经不算小了,差不多也该能调回京了……
  “报————”
  张孝知终于知道,老天爷是在玩儿他,他以为最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其实最困难的日子这才刚开始!
  谢麟派来了信使,提醒他注意魏虏可能犯边。对于这位势头很猛的后辈,张孝知并不敢等闲视之,谢麟绝不会没事拿这种消息来玩儿他。同样的,张孝知也绝不是那种会说出“两国不是已结盟好了吗?怎可妖言惑众?”的傻子。他很明白,两国是必有一战的。张孝知的疑问是——谢麟之前的消息,不是说魏虏要两年后才动手的吗?怎么提前了?
  目光在公函与信使之间来回切换,张孝知很快地做了决定:“提前秋收!坚壁清野!”
  提前秋收肯定会有一点损失的,比起被魏虏抢劫,这点损失就无足轻重了。
  程犀收到消息比张孝知还要更早一些,也做出了与张孝知同样的决断。一时之间,整个北疆因为丰收带来的喜悦不见了,人人紧张,昼夜不停地收割、脱粒、扬晒……尽量争取在魏虏来犯之前,将粮食收入库中。若是魏虏进逼之前还未能完全加工好,那也只好把仍含着大量水份的粮食收起来,若是还没有收割完呢,就只好一把火烧掉。总之,不能资敌。
  与谢麟的情况差不多,张孝知在军事上的天赋远远不如他在民政上的能耐。不过最基本的道理还是知道的,绝不自以为是,以为可以给魏国铁骑以迎头痛击。老老实实收束队伍收缩,将百姓妥善安置,让西路不要被打穿,就是大功一件了。
  其他的,等朝廷派了大将来,交给专业人士去吧。
  张孝知的应对绝不能说不好,甚至必须夸一句“明白人”。他样样都想到的,只是没有想到,魏主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疯子!
  ————————————————————————————————
  “魏国能发动多少人马?”谢麟冷静地问程素素。
  他也想与同侪议国事,然而如李巽等人,从得到消息开始,就必须死死守着他们的地盘,不能在之个时候轻离。好么,这头谢麟把人都召过来开会,魏兵来了,边境没个主事的,咔!被一锅端了,算谁的?
  是以谢麟只是做通知,并不将他们召来,命各地文武同心协力,守好城池,等待朝廷的下一步命令。
  游兆的消息很快就得到了确认,因有游兆的消息,谢麟派人往榷场去,存的是扫荡榷场的心思。不想整个榷场没有一点人声,无论是南方的商人,还是北方的商人,连同他们的货物、家眷、仆人、车马,统统消失了!
  这要不是准备打仗了才怪!
  程素素的情报倒是及时准确,谢麟要问更多的魏国情报,也只能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