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奇幻玄幻 > 唐寅在异界 > 第470节
  而就在贞军忙的焦头烂额之时,祸不单行,宁定城内的百姓又纷纷发起动乱。
  人们手持刀枪棍棒,成群结队的涌上亐街头,由城内对守城的贞军发动攻击。这下贞军彻底顶不住了,三面城门相继被地方军攻破。杀入城内,地方军的气势更盛,满城追杀贞军。
  因为有风国百姓的配合,城内的贞军想跑都没地方跑,一万贞军,不是死在地方军的刀下就是亡于暴乱百姓的棍棒之下。
  地方军一鼓作气拿下宁定,马上拔掉竖立在城上的贞国旗帜,重新换上风旗。
  被困的贞军望到宁定城的城头上都是黑底白面的风旗,知道城池已失,军心更是大乱,突围之战也渐渐失去章法。
  双方的交战足足打了一整天,贞军十数次突围都已失败告终,四万的兵力,占至黄昏时已只剩一万多人,而看风军,依旧人山人海,枪戟如林。
  肖冲很明白,越拖下去,对己方越是不利,若不能及早突围出去,己方就得全军覆没。
  此时见将士们的士气已跌落到极点,肖冲为了激发众人的斗志,他身先士卒,率领麾下,一马当先,全力向外突围。
  他不会灵武,冲在最前面是极为危险的,他这么做,也是在效仿李呈。不过,李呈敢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可是有条件的,他身边的侍卫们大多都是他的门客,清一色的灵武高手,当李呈有危险的时候,这些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他保护起来。而肖冲身边的侍卫都是普通的贞兵士卒,一旦遇险,他们自身难保,哪里还能保得住肖冲?
  这一场突围,刚交战不久,肖冲便被风军阵营里飞射出来的一根箭矢射中,身负重伤,肖冲一倒,贞军更乱,人们在冲杀时毫无阵型可言,完全是一盘散沙。
  应付这样的突围,对直属军而言非常轻松,铁桶阵非但未被冲开,反而还越收越紧,不断挤压贞军的空间。
  当双方战至入夜时,贞军彻底被打散,仅剩下的数千将士被风军分割成数块,就连肖冲也惨死在乱军之中,连尸首都找不到了。战斗的最后半个时辰,几乎成为了风军单方面的屠杀,数千筋疲力尽的贞军,全部力战而亡。
  此次风贞两军的交战,以贞军的全军覆没、风军的大获全胜结束。此战,五万贞军,侥幸幸存者寥寥无几,风军方面的伤亡也有三万左右,但这三万的伤亡大多出自于地方军,而直属军的伤亡还未过一万。
  被贞军攻占的宁定又被风军反夺回去,这一场规模并不大的战斗却对双方的战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知己方夺回宁定,令镇守锦阳的风军将士们如同被打了一针强心剂,人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现在即便不敌川贞联军,己方也不至于无路可退,被困死于锦阳。
  同样的消息,传到川贞联军那里,对于人们来说,这真是噩耗连连。
  川贞联军刚刚得到的消息,宛城一带突将暴风雪,原本进攻宛城的李呈部队只能被迫撤退,不过这数万之众的贞军却最终没有回到封城,而是在半路上神秘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音讯全无。
  任放隐隐约约有种不好的预感,李呈部队深入风国腹地,人生地不熟,不可能随便找个地方做驻扎,要躲避风寒,最应该去的就是距离宛城最近的封城,而李呈一部又未出现在封城,这只有一个解释,必是半路发生了意外。
  想来,李呈一部恐怕很难再有指望,而现在自己这边进攻锦阳也连连受挫,前有风军死抗,后有风军牵制,己方大军粮草不足,全无补给,这仗还怎么打?
  现在,任放对伐风之战的信心已然大大缩减,虽然川贞联军在兵力上还占有不小的优势,虽然后面还有四十万的桓军在增援的路上,但在任放看来,灭风之战已是不那么现实的了。风人刚硬又坚韧,风军则是要将有将,要帅有帅,人才济济,又于本土作战,己方难有取胜的把握。
  第879章
  伐风之战,远没有川贞二国当初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好象两国大军一到,只一走一过之间就能把风国踏为平地似的。
  风国天气严寒又干燥,令川贞联军的将士极不适应;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而来,不仅让将士们长期处于疲惫之中,而且后勤补给线也过长,连连遭受风军偷袭,使川贞联军物资、粮草都十分紧张;再有,风国的军力比川贞二国预想的要强得多,即便战败,即便伤亡惨重,但军队的斗志从未丧失,无论在多少艰苦又凶险的环境下,风军仍能顽强抵抗。
  种种的因素,让任放的信心大大被削弱,他对灭风之战也越来越看不到希望。
  攻占宁定的五万贞军被风军全歼,任放未再派兵去重新争夺,也未再继续强攻锦阳,而是在等,一是等金卓一部能彻底消灭高川郡内的风军,使己方在进攻时不再存有后顾之忧,二是等桓军的到来,桓军的战斗虽然远不如贞军那么强悍,但毕竟是四十万人的大军,充充己方的声势也是好的。
  不过,任放这两个期盼都落空了。
  首先是金卓一部,二十万的大军士气如宏,浩浩荡荡进入高川郡,而后全面追寻风军的下落,急于与风军展开一场正面的决战。
  可左双深知敌强我弱,不给敌军正面交锋的机会,高川郡内多山多林地的环境让他有了广阔的周旋空间,西境军四处乱窜,时而在东,时而在西,让川贞联军的主动出击屡屡扑空。
  金卓一部虽然在兵力和战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却是被西境军牵着鼻子走,形势反而处于被动当中。金卓自己也明白,这样东奔西跑的追击敌人,己方的将士会越来越疲惫,战力也会越来越弱,如何能抓住风军的主力,金卓可是颇费一番头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后金卓想到以重金悬赏,只要有风国百姓肯提供风军的下落,只要消息准确,赏金万两。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风国前来报信的百姓还真不少,只是报虚假消息者众,报真实消息者寡,对于这些海量的情报,让川贞联军更是晕头转向,好象整个高川郡遍地都有风军似的。
  金卓已无良策,只好进军攻占梨山城,并令全军驻扎下来,毕竟梨山城曾是川贞联军的后勤据点,在找不到风军踪迹的情况下,先攻占梨山城也使他不至于毫无建树。
  梨山城本来囤积有川贞两军大量的物资和粮草,而现在,里面已是空空如也,就连风国百姓都跑光了,和座死城没什么区别。
  在金卓率军进入梨山城的第二天,从大营运送过来的粮草便遭受到小股风军的偷袭,一队的粮车,被烧毁和掠夺了大半,听闻此事,金卓勃然大怒,派出部将安宫,率领两万川军前去追杀那支小股的风军。
  哪知以安宫为首的两万川军正中西境军的圈套,被五万余众的西境军团团包围,形势岌岌可危,安宫的偏将拼死杀出重围,逃回梨山城向金卓报信。事关两万弟兄的生死,金卓没敢耽搁,当即率主力大军,出城去解安宫之围。
  可是他们前脚刚走,西境军的主力又在梨山城的附近出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城内。而金卓率领大军赶到安宫被困之地时,包围安宫的五万西境军已跑的无影踪,来不及细细去追查敌军跑去了哪里,金卓又急匆匆的往回赶。
  川贞联军以最快的速度回到梨山城,还是扑了一个空,刚刚攻占梨山城的风军主力又跑了,不过川贞联军留在城内的物资却被洗劫一空,留守的兵将也多半被杀。
  金卓征战一生,打了大半辈子的仗,还从未碰到过如此狡猾的对手。风军的神出鬼没,让他颇有一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二十万的精锐川贞联军,对战斗力并不强的十多万西境军竟毫无办法,完全被对方死死牵制在高川郡内。
  此时,左双在军事上灵活多变的指挥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在高川郡的战斗中,使左双这个名字被川贞联军所熟记,也让左双彻底奠定了在风国的军事地位。
  金卓一部在高川郡作战不利,而桓军也未能进入到风国境内。
  桓军在途经莫国的时候,被三水军截住。三水军的兵力还不足十万,而桓军的兵力却有四十万众,按理说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桓军完全可以轻取对手,但双方展开交战之后,四十万的桓军在战场上占不到任何的优势,只能战至和三水军势均力敌的程度。
  正当双方的战斗处于半胶着半对峙的状态时,莫国突然又横插一脚。
  毫无预兆,莫国的虎贲军突然参战,由桓军的后方展开进攻。三水军就够让桓军难以招架的了,现在再加上虎贲军的偷袭,桓军哪里还能支撑得住?被二军杀的大败,虽然死伤并不大,但四十的大军被打散了。
  突然出兵偷袭桓军之后,莫国这才对此做出解释,称莫军之所以进攻桓军,并非是要援助风国,也并非是要与伐风联盟的诸国为敌,而是因为桓军在途经莫国领土的时候,曾有掠夺和杀害过无辜的莫国百姓,同时还列举出了一些证据。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莫国硬是说桓军杀了百姓,抢了财物,桓军也解释不清楚了。
  莫国一改坐山观虎斗的姿态,直接参战,一是因为唐寅派出的使节上官元武已到镇江,并且见到了莫王邵方,将目前的战局详细讲述给邵方,请他支援风国。其二,便是贞军曾屠杀莫国百姓并将其尸体制造瘟疫的事情已在莫国广泛流传开来,使得莫人对贞军恨之入骨,连带着,把川军也一并恨了进去。莫国援风的声音越来越高,尤其是军方将领们,皆认为贞军在莫国的所做所为对莫国而言是奇耻大辱,若不能讨回公道,莫国今后还有何脸面存于列国之内?
  邵方本就是主张参战的,只不过是朝中大臣们反对,现在他得到军中将领和全国百姓的支持,再无顾虑,正好上官元武又来求救,邵方便顺水推舟,令虎贲军协助风军,进攻身处于莫境的桓军。
  四十万的桓军就这样成为贞军的替罪羔羊,做了莫国泄愤的对象,在三水军和虎贲军的前后夹击之下,全军溃散,一败涂地。
  在此战中,梁启可算见识到虎贲军的厉害,十万骑兵,发起进攻时,真好象排山倒海一般,不用交战,仅仅是十万骑一起向前冲锋的声势,就足可以威慑住任何一个对手。
  桓军还未到风国,便被三水军和虎贲军联手打回本土,原来还对其抱以重望的任放大失所望,而且最令他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莫国最终还是站到了风国那一边,得到莫国的支持,风国的军力倍增,己方取胜的希望已微乎其微。
  李呈部队下落不明、合围锦阳之计失败、金卓入高川郡作战不利、四十万桓军大败回国、莫国对风国的援助已浮上水面,这些接踵而至的打击让任放萌生出退兵之意。
  不过,即便任放是全军统帅,但伐风之战可不是他想打就打,想退就能退的,要撤兵,必须得得到川贞二国王公的首肯,任放心中明白,远在千里之外的两国朝廷又能会理解前方战事的吃紧,大臣们只会单纯地看双方的数据,而在数据上,己方还确实占有优势,自己若是提议撤兵,没准就会被扣上个怯敌的大帽子。
  任放经过深思熟虑,给川王肖轩写了一封私人信,在信中他未为提退兵之事,只是详细讲明己方大军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尤其是补给问题,已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
  他的信件传到上京,没过多久,得到肖轩的回复。
  肖轩在信中并没有给出他明确的指示,但却下放给他极大的权限,也充分显示出对任放的信任。肖轩的信中写明,让他随机应变,将在外,所遇的大事小情,皆可自己做主,无须顾虑君主和朝廷的意见。
  看到肖轩的这份回书,任放心情又是激动又是澎湃,同时也彻底安心了。
  接到肖轩回信的隔日,任放派出一名使节,去往锦阳,邀唐寅出城相谈。
  任放已打定了主意,即便要退兵,也得通过谈判的手段在风国身上占得最大的便宜。
  川贞联军的时节打着白旗,来到锦阳城下,其随从向城上高声大喝,先是报出自己的身份,而且提出要进城见风王唐寅。
  城上的风军将士闻言,鼻子都差点气歪了,己方的城池是你说开就开的吗?自己的大王又是你说见就可以见的吗?有性情冲动的士卒举起弓箭,就要射杀城外来使,多亏守城的将领闻讯及时赶到,阻止那些要放箭的士卒,然后令人马上回城内向大王禀明情况。
  第880章
  川贞联军的统帅任放派出使节,邀请唐寅出城相见,风军众将的第一反应都认为这是敌人的圈套,暗中肯定图谋不轨,绝不能答应对方。唐寅也觉得莫名其妙,两军相争之际,任放找自己要谈什么?
  唐寅有让川国的使节进城,但没有马上请他进入议事厅,他在考虑,自己到底有没有见对方的必要。
  这时候,邱真出列,对唐寅说道:“大王,川国一向重礼仪、重诚信,若真是任放相邀,想来也不会暗中搞鬼,怕只怕……贞军假借任放之名,骗大王出城。”
  贞国和川国可是截然不同,野蛮、狡诈又凶残,反复无常、惟利是图,毫无信誉可言,如果是贞军假借任放之名,唐寅又信以为真,后果将不堪设想。
  唐寅眼珠转了转,问道:“邱真,你说如果使节真是任放所派,他又要和我谈些什么?”
  邱真认真考虑了一会,说道:“不外乎两点,一是劝降,二是谈和。”
  “哦?”唐寅眼睛一亮,己方刚刚在莫国打了一场大胜仗,与莫军联手击退了四十万众的桓军,现在己方已逐渐在逆转敌我双方的形势,任放欲向自己劝降是不太可能,他也不会那么自以为是,如此来说,任放是要与自己谈和?
  议和这个诱惑对于唐寅来说可太大了。经过这段时间的激烈交战,风国已被折腾的伤筋动骨,尤其是军队,损失惨重,伤亡已超过数十万众,称得上元气大伤,若是再打下去,恐怕再过数十年风国都难以恢复元气,若能休战,使己方得到喘息之机,可就再好不过了。
  他两眼放光地看着邱真,疑问道:“使节若真是任放所派,那必是来邀我出城议和的?”
  邱真点点头,应道:“劝降的可能性不大,议和倒是极有可能,关键的问题是……我方并不知道这使节是来自川国还是贞国。”
  唐寅沉吟了片刻,环视左右,问道:“有谁对川国、川人比较熟悉?”
  众人面面相觑,谁都没有说话,顿了片刻,唐寅的两位护将阿三、阿四双双拱手说道:“大王,末将曾到过川国,对川国的情况也有所了解。”
  唐寅看了看自己左右的阿三、阿四,含笑点点头,然后扬首对门口的侍卫说道:“让川贞使节进来吧!”
  时间不长,川国使节从外面走了进来。川国使节是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白面短须,相貌堂堂,别看他对风兵风将的态度十分傲慢,但在唐寅这位一国之君面前还是必恭必敬的。
  不用周围的侍卫们阻拦,他走到距离唐寅还有五米远的地方自动自觉的站定,然后撩起衣襟,恭恭敬敬的对唐寅跪地叩首,施君臣大礼,“川臣于洋,参见风王殿下。”
  唐寅上下打量了于洋一会,方含笑说道:“于大人,请起来吧!”
  “谢风王殿下!”于洋应了一声,再次叩首,这才站起身,垂首而立。
  周围的风将们暗暗点头,只看来人的礼数,不象是贞人,倒象是川人。
  唐寅问道:“两国交战之际,于大人来见本王,有何贵干?”
  于洋答道:“臣是奉我家将军之命,请风王殿下出城相见。”
  唐寅仰面而笑,说道:“本王和任将军没有交情,邀本王一见,总不会是叙旧吧。”
  于洋正色说道:“将军是想和风王殿下商谈双方议和之事。”
  “哦?”果然是这样。唐寅眯缝着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于洋,问道:“这是任将军的意思?”
  “没错!”于洋拱手说道:“还望风王殿下恩准。”
  唐寅笑呵呵地没有再说话,这时候,在他身旁的阿三突然问道:“不知于大人的老家是哪里的?”
  于洋先是一愣,转目看向问话之人,见对方虽然其貌不扬,却身穿将盔将甲,又紧邻唐寅而站,想来身份不寻常。他如实答道:“在下是川国汤明郡易丰县人。”
  阿三哦了一声,眼珠转了转,说道:“我曾经还真有去过易丰县,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里有座双子山。”
  呦?于洋心中一动,想不到风军当中还有人去过自己的家乡,他点头应道:“这位将军所言没错,双子山确在我易丰县,虽非名胜,但风景如画。”
  阿三又道:“山下的阳阿湖也很漂亮。”
  于洋想也未想,说道:“将军记错了,阳阿湖虽在汤明郡,却不在易丰县,而是在定阳县境内,双子山下的是子合湖。”
  听于洋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又能准确的纠正错误,阿三暗暗点头,看来此人不假。他不再多问,转目看向唐寅,悄悄使了个眼色。
  唐寅会意,抬起头来,沉吟了片刻,说道:“好吧!于大人回去之后,告诉你家将军,明日上午辰时,本王会在城外的迎香茶馆与他见面。”
  他说的迎香茶馆位于锦阳外城区的中部,距离锦阳内城和川贞联军的大营都不远不近,把会面的地点选在这里,也是出于公正。
  于洋对锦阳的环境不是很熟悉,也不知道所谓的迎香茶馆位于何处,他疑问道:“不知风王殿下所说的这间茶馆位于……”
  唐寅说道:“本王会派人送你出城,并指于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