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汉逆之吕布新传 > 第831章:赵戒一生的唯一污点
  这一番议立天子的较量,终于以大将军梁冀的胜利而告终了。在这一次的政潮之中,胡广和赵戒被梁冀吓破了胆,立刻就屈服了。李固不畏惧梁冀的淫威,抗争到底。虽然同时位居三公之职,三个人的脾气秉性,为人处事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胡赵柔媚,李固亢直。
  这一次,李固将大将军梁冀得罪的透透儿的了,他的下场自然可想而知了。一年之后,甘陵人刘文、魏郡人刘鲔各自密谋,谋立刘蒜为天子,事泄之后被官府擒获。一听此事,梁冀立刻就大喜过望了,立刻指使有司诬陷李固与刘文刘鲔沆瀣一气,共为妖言,将李固下狱。
  李固的门生勃海王调披枷戴锁,来到宫门前上疏朝廷,证实在这件事中李固是被冤枉的。与此同时,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也要披枷戴锁,赶赴京师,为李固申冤。这件事儿闹得很大,天下皆知,自然有小耳朵传到了太后的耳朵里。一听这话儿,太后立刻就明白了,十有八九儿,这事儿是自己的胞兄大将军梁冀所为,她立刻从宫中传出诏书,立即赦免李固。
  等到李固出狱之时,雒阳的大街小巷都齐呼万岁,就像后来迎接李膺李校尉出狱一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将军梁冀大为惊骇,害怕李固的声名和品德终将会伤害自己,于是重新向朝廷弹劾李固和刘文、刘鲔相勾结的旧案。大将军长史吴祐对李固的冤狱深为伤感,向梁冀据理力争,梁冀大怒,不肯听从。吴祐激愤之下,气得浑身发抖,两眼冒火。
  从事中郎马融负责为梁冀起草奏章,当时正好在座。吴祐便责问马融说:“李固的罪状,,是你一手罗织出来的!李固如果被诛杀,你有什么面目去见天下人?”这句话是典型的指桑骂槐,梁冀一怒而起,进入内室,吴祐也径直离去。于是,李固死于狱中,时年五十四岁。临终时命子孙以三寸素棺、帛巾束首,入殓葬于汉中的瘠薄之地,不许葬在父亲墓地周围。
  李固临死之前,给胡广、赵戒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道:“我深受国家大恩,因此竭尽股肱之力,不顾个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达到文帝、宣帝那样。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谬,你们曲从,把好事变为坏事,成功变为失败呢?汉朝衰亡,从此开始了。你们受了主上的厚禄,颠覆而不扶持,倾覆国家大事,后代的良史,难道会容你们的私心吗?定会口诛笔伐,骂得你们无立锥之地的。我的生命虽然完了,在坚持正义方面还是有所得的,还有什么可说呢!”
  胡广、赵戒得信后感到悲痛惭愧,但也都不过是长叹流泪而已。其实,早在廷议之时,胡广和赵戒就清清楚楚地知道了李固的结局,李固必死无疑。此时此刻,赵戒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就因为他的这一次退缩,使得他和赵家蒙羞数十年,还导致了赵谦的叛乱。
  梁冀还派人去威胁杜乔:“你应该快点儿自杀,这样妻子和儿女还能得到保全。”杜乔不肯接受,第二天,梁冀派人骑马到杜乔的家门口儿,没有听到有啼哭的声音,立刻就知道杜乔没有自杀。回去报告大将军梁冀和梁太后之后,立刻逮捕杜乔,于是,杜乔也死在了狱中。
  按照梁冀斩草除根的命令,有关州郡将李固的两个儿子李基、李兹从郾中家乡逮捕,都瘐死在狱中,只有小儿子李燮逃出了性命。梁冀把李固和杜乔的尸首放在雒阳城北十字路口示众,下令说:“有敢来哭泣吊丧的,予以惩治。”梁冀此举,是要用死来压迫天下人。
  李固的学生汝南人郭亮,当年还不到二十岁,左手拿着奏章和斧子,右手抱着铁砧,到宫门上书,乞求为李固收尸,可以预料,他肯定不会得到答复。郭亮又和南阳人董班一同去吊丧哭泣,守着尸体不走。夏门亭长喝斥说:“你们是何等迂腐的书生!公然冒犯圣旨,想试试官府的厉害吗!”郭亮回答说:“我们为他们的大义所感动,岂知顾及自己的性命?为什么要用死来威胁呢?”太后梁妠听到后,将二人全都赦免,于是让董班用布包尸归葬。
  两人从此出了名,三公都征召他。董班便隐居不出,不知到哪里去了。杜乔的属吏杨匡向朝廷请求,使李固和杜乔的尸体得以归葬家乡,梁妠同意了。李固和杜乔才得以入葬。这便是赵戒一生引为污点,临死之时仍然念念不忘的立嗣之争,后人称之为“司空之殇”。
  后来的士人评价这一次政潮之时,有一段评语:“李公亢直,然胡赵二公太过柔媚。呜呼!以李公之慧眼,竟以胡赵二公为挚友乎?若世间无胡赵二公,则李公能得遂其志乎?若胡赵二公效法李公,廷议之时,亢言直辩,安有恒灵之世乎?”平心而论,这一句评语实在是有些偏颇。可是因为其中寄予了许多的希望,反而流传天下,令赵戒和赵家深以为耻。
  胡广从进入仕途起就一直秉承中庸之道,是个能办实事却性格柔弱之人。但赵戒在青壮年时,是以公正廉洁、嫉恶如仇名闻天下的,结果到了晚年却因为立嗣之事晚节不保。也许赵戒有着卧薪尝胆,保存汉室,徐徐图谋梁冀的想法,但在朝堂上被梁冀淫威吓倒的事实,最终使得世人对他大失所望。这一点,也是赵戒的子孙们日后夹紧尾巴做人的最大原因。
  赵典,字仲经,是赵戒的次子。或许是因为父亲一生之中唯一的污点,赵典年轻时做人做事儿都很低调,为人淳厚沉静节俭,一心只研究儒学,饱读诗书,博古通今,很多人不远千里而来向他请教,仰慕他的名气和才学的人络绎于途。赵典的性情明晰阔达,志向清高。益州曾经举他为茂才,因为生病而推辞不就。实际上,赵典是以生病为由逃避征辟。
  他父亲的老朋友太尉黄琼、胡广推举他为有道、方正,他都没有应朝廷的征辟。建和初年,三公和大将军四府上表推荐,恒帝公车征拜赵典为议郎,职司在宫中讲授经书,他的最主要的学生就是天子恒帝。他所做的策论常常成为诸位儒生的表率。不久,便升迁做了侍中。
  当时,恒帝想将尸乡县附近鸿池扩大一些,在清流眼中,这是典型的劳民伤财之事。于是,赵典瞅准机会进谏了。他说道:“鸿池的面积,已接近一百顷,还要加宽加深它,这不是崇尚唐尧虞舜的克制自己,遵循孝文的爱护百 姓的做法。”这句话说得非常得体,隐约之间,将恒帝和唐尧虞舜相提并论的意思。恒帝很受用,这是清流中人第一次如此称赞他,对恒帝而言,这比扩大鸿池还舒服。大喜之下,恒帝嘉纳了赵典的觐见,诏令停止扩大鸿池。
  父亲去世以后,赵典继承了他的封号。出任弘农太守,后来又改任右扶风。因公事被免除官职,征入朝中任城门校尉,改任将作大匠,升迁少府,又改任大鸿胪。当时,恩泽诸侯以无功受封,朝野之间议论蜂起,群臣心中不满却没有人敢进谏,只有赵典独自进言。
  赵典上疏道:“没有功劳却得到封赏,那么劳苦功高的人就得不到劝勉,君臣上下都蒙受耻辱,混乱现象干扰了法度。再说高祖曾有誓约,不是功臣不得封侯。应该削除恩泽诸侯的封地和爵号,保持原先的制度。”皇帝没有同意。不久,赵典改任太仆,升迁太常。
  朝廷中每次遇到灾异现象疑难问题,恒帝都询问赵典的意见。赵典依据经典直言相告,决不曲意顺从。每次得到赏赐,总是分给儒生中的贫困者。后来因为谏争违背皇帝的旨意,被罢官回到封国。恒帝去世之后,当时禁令藩国诸侯不能进京吊唁,赵典感慨良多。
  他说:“我从平民百姓之中,靠皇上的提拔才做了高官。并且鸟雀都知道反哺报恩,何况我这个士大夫呢!”于是解下印绶符策交给县府,而赶赴京师。州郡以及大鸿胪都要捉拿他处以罪,但公卿百官却嘉许赵典的义气,上表请求让赵典用田赋赎罪,皇帝下诏允许。再次升迁长乐少府、卫尉。公卿们又上表荐举赵典学问深厚知识渊博,应该聘为国师。恰逢赵典因病去世,派遣使者吊唁。窦太后又派遣使者加赠印绶,封给他献侯的谥号。
  赵谦,字彦信,是赵戒的长孙,赵典的侄子。和他的弟弟赵温一起,被誉为赵家第三代之中的翘楚。赵温,字子柔,是赵戒的第二个孙子,赵典的侄子,赵谦的弟弟弟。起初任京兆丞,叹息道:“大丈夫应当像雄鸟一样地高飞,怎能像雌鸟一样地趴着!”于是弃官归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