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564节
  是日春景嘉辰,清流鱼鸟,草木葱翠,万物同荣。
  上皇坐于廊下,见姜握带着三个孩子喂熊猫盆盆奶与果子。
  如今这兽苑中的大熊猫,已非当年蜀地进贡来的野生‘白豹’,而是在专门的竹林兽苑中养育出了新的一代。
  就在兽苑出生的熊猫,已然很是亲近饲养之人。
  在饲养员的看护下,旁人也完全可以上手摸一摸,甚至抱一抱半岁大的熊猫。
  姜握今日就在衣裳外套了干净的棉布服后,抱过了一只刚喝过盆盆奶,手里还拿着一半林檎果(此时没有后世的苹果,只有类似的林檎果)的大熊猫崽崽。
  此时,她正握着熊猫崽崽的一只爪子,对廊下坐着的人挥手:“陛下。”
  落在上皇武曌眼中,这笑容一如当年。
  她也不由笑了,回应挥了挥手。
  之后,目光便逐渐放远,看到天际殿擎旭日,风散流云,遥想田间麦芃含秀,桑蔼敷荣——
  延载元年,会是个好年景。
  第380章 新帝事
  延载元年春。
  姜握颇有闲心逸致,带着春田花花同学会的小朋友们抱熊猫崽,并且收获了数张字画兼备·幼体版·真迹。
  其中尤以王维画的熊猫和竹子,虽笔触稚嫩但觉最有可观,果然是将来诗画双绝之人。
  小孩子们精力虽旺盛,但来的快去的也快。
  今日他们先拜见过上皇(这个过程中倒是年纪最大,最了解‘帝王’二字的王昌龄最紧张),之后又认识过新朋友,好奇摸过从未见过的大熊猫,参观过兽苑其余他们未曾见过的诸如鸵鸟大象等异兽……
  当真是精彩纷呈的半日,于是玩过闹过又吃过儿童餐后,很快年纪小的两位,就有些困倦之意。
  见此,姜握便让人各自好生送他们回去,横竖将来都在京中,今日认识了,他们家中彼此可常来常往。
  等下回……倒是可以让他们的前辈,带这几位小朋友提前去上阳宫文学院转一转。
  不知道三岁的小太白星,见到十几岁的孟浩然,会不会还觉得格外有眼缘?
  毕竟是曾让他直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人嘛。*
  只剩下她与上皇在廊下对坐时,上皇随口却也用一种很确定的口吻道:“你很喜欢这几个孩子?”
  姜握连着点了三下头,表示三个都喜欢。
  当然,如果让她私心来论,自然是有些偏爱小太白星的。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
  “我瞧陛下也喜欢他们。”
  这几个孩子叩见之时,上皇还亲手给他们拿了果子吃……虽然,接下来上皇也亲手拿春日的鲜樱桃喂鹤来着。
  但到底是陛下亲赏。
  而她也是亲眼看到了‘武皇赏赐李白’这一幕,觉得人生规划小本本上,又可以打掉一个勾。
  “这几个孩子,都十分有灵性。”
  上皇武曌这大几十年走来,观人无数,尤其是登基后钦定殿选人才,更是天下英才皆过眼前。
  一双帝王之目说是火眼金睛也不为过了。
  所以哪怕今日所见三童年纪还小,她也不似姜握一般,知他们将来成就几何,但上皇依旧觉得他们很有灵性,前途无量。
  姜握闻言,就倒了一盏春日扶芳饮递给上皇:“那我陪着陛下好生安养,想来不必太久,就能见到他们可期之来日。”
  她说这话是真情实感:这几位都是年少成名,是史册中明记‘少有逸才’、‘博学多艺’以闻天下。
  实打实的是‘出名会趁早’。
  此世又不会有什么神龙政变,不会生出帝王被夺权幽禁,心志损毁之事——
  史册上,武皇的身体一直很不错,据《唐统记》所载:“太后(武皇)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哪怕有涂泽妆饰,可伴随左右的人都不觉衰老,自是有精气神在的缘故。
  是直到神龙政变后,方才变得——“(武皇)及在上阳宫,不复栉沐,形容羸悴。”*
  前后变化之大,以至于‘上(中宗显)入见,大惊’,更悲泣,可见是迅速老去。
  而此时,上皇接过姜握递过来的这杯饮子,眉眼间依旧是帝王神采,评点人物,依旧是胸怀天下的口吻。
  **
  较之姜握与上皇两位的悠然,刚登基的新帝,自是忙的终日无暇。
  曜初还清楚的记得,二月则天门之上的登基大典。
  母亲颁禅位诏,姨母双手转交给自己。
  那诏书中的最后,是这样写的:“祗承圣命,弗懈益勤;勉荷宏图,靡不躬亲!”
  如今,‘马车’真正换了她来驾,缰绳转移到她手中,为万民而立君,敢不兢兢?
  她当以此自勉。
  而二月登基大典后,皇城中也一直未清净下来,接下来还有许多册封和后续事——
  当年圣神皇帝登基后,令彼时还是镇国安定公主的女儿告于南郊天地之坛,宣大赦天下之旨。
  曾经定下此事时,时礼部尚书许圉师还震惊过,毕竟代皇帝宣明‘大赦天下’多为太子所行之职。
  如今倒回来看,方知帝王之心高瞻远瞩,早有谋定。
  而时移世易,如今新帝登基,令长女真阳公主武赪前去告祭宣大赦天下之旨,便毫无朝臣感到意外了。
  其实若不是真阳公主,才会令人吃惊呢。
  朝臣们都看得出:新帝登基,真阳郡主武赪自然要循例从郡主升至公主,但这公主应当也不会做的太久,很快就要再升为皇储了。
  揣度帝王以及未来帝王的性情,一向是臣子们最常做的事之一。
  真阳公主与新帝的性情又截然不同了——论起来,有些朝臣也觉得疑惑,当今陛下与真阳公主都是自大司徒府长大的,但性格行事又迥然有异了。
  新帝从为公主起,就是柔中带刚的性子,且喜怒不形于色,未可揣摩。
  而真阳公主武赪则明显性情锋锐外露的多,果断大胆,从圣神皇帝还未禅位时交给她的几桩差事就看的出,这位不是‘稳稳当当先求无错再求有功’的作风,这位是一开始就敢大胆计划下,哪怕冒点险能不能利益最大化的作风。
  朝臣们揣摩完毕……也没什么用。
  新帝与准皇储性格再不同,有一点是相同的,也是承袭自之前圣神皇帝:完全不好糊弄。
  那到底是在心里记账到时候算总账,还是当场就把账给人算了,也没太大差别,反正账是跑不了的。
  没的说,上心干活吧!
  毕竟如今外头可不差预备官员。
  **
  若按从前例,皇帝登基大典后,应按序先尊长辈后封平辈:如先将母尊为太后,将庶母们封太妃,再将太子妃立为皇后,一应公主升辈分为长公主等。
  然今岁新帝是公主登基,自与历朝先例皆不同。
  首先,宫中自无有太后太妃,唯有上皇。
  而新帝原是尊请上皇依旧住在蓬莱宫。她可择东西两侧的观文殿亦或是大仪殿作为帝王宫殿,接对朝臣。
  倒是上皇令女儿不必另择宫殿。
  帝王居于蓬莱殿,更便于朝臣们觐见与帝王理政。
  上皇早为自己选定了皇城西侧的神都苑为禅位后的居所——曾经汉以洛阳为都时,神都苑旧址也叫上苑或是上林苑,既接于皇城又幽静疏朗。
  并且还有一桩好处:上阳宫原就在皇城的西边,故而从神都苑去上阳宫也更近。
  上皇退位后闲暇时多,预备多与姜握一并去学校里走一走。
  毕竟当年为帝时,诸事缠身,非大事大典难有空亲至上阳宫学校。
  上皇心意已定,新帝遵照而行。
  待新帝忙过奉上皇移居上苑事后,接下来却也不是如前例先册封皇后与后宫。
  而是先为姨母兼大司徒加爵:姜握的爵位从高宗一朝的姜侯,至圣神皇帝一朝末,已累至国公(侯与国公之间并非差一等:中间还隔着县公、郡公)。
  待到新帝登基,则加至王爵。
  之后皇帝再加封妹妹太平公主为长公主,再加食邑。
  待到两个女儿也由郡主封公主后,新帝方下旨立后,至此诸封完毕,各有大酺(即宴饮)。
  可谓是忙到晕头转向,当真是直到四月初,新帝才腾出半日空来,前往姜府。
  **
  曜初是得知今日姨母回了府中,便特意来探望。
  没想到正好又遇到姨母哄孩子——
  曜初驻足于门口,见姨母手中拿着一物递给眼前的孩子,心道:姨母真是很喜欢这个叫做李白的小孩子。
  居然将去岁才由航海船只带回来,如今还处于司农寺和农学院研究阶段的土豆也送给他。
  还在特别温柔地哄他:“是,上次带你们去看熊猫,吃的儿童餐里面的炸薯条,就是这个做的。好吃吗?”
  *
  是的,在红薯、玉米、土豆三种明星作物中,是土豆拔得头筹,先来到了这片土地上。
  其实论起真正历史上,在推广种植以及实际救灾的作用中,红薯无疑是远超过土豆的——
  两者都是明朝进入华夏,但红薯的记载比较详细清楚,在万历年间就在救荒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金薯传习录》中有记:“温陵饥,他谷皆贵,惟蓣独稔,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故而,自明至清,多旱之地‘朱蓣(红薯)无人不种’,迅速推广开来,被称为‘救荒第一义’。
  甚至明清两朝,好几位皇帝都特意下过圣旨,三令五申要求百姓种植这种‘功勋作物’。
  譬如《清高宗(乾隆)实录》中就记载过,乾隆下旨各地“至甘薯一项,广为栽种,以济民食。”且颇见成效,年景不好的时候,红薯甚至成为了‘农民咸藉以为半岁粮’的半壁江山级别作物。*
  相较之下,土豆,虽然也差不多同期传入华夏,但光彩就暗淡多了,可以说在官方和民间地位都远远不如红薯,记载也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