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191节
  也算是能抑制些‘隐户’之患。
  皇帝也即刻给予了杜正伦正面回应,将其正式提为中书令。
  **
  很快,八月里,被王老尚书安排至‘吏部考功属’,正式接触到大唐科举的姜沃,再次深深体会到世家于朝堂之根深。
  且说大唐的科举制颇复杂,笼统来说分为三种考试科目:进士科(考时务策论)、明经科(儒学典籍)、已经不一定每年都举办的制科(考例如法律、算学等特殊科目)。[2]
  当然,世家感兴趣的,只有‘国家取士入朝’的明经、进士两科。
  是看不上制科的。
  其中,又以‘进士科’更难考中,前程更远大,更为士族所青睐。
  毕竟有俗话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便可知进士多么难考。
  王老尚书正是把两个令他头疼的下属,放到考功属,令他们负责筹措今岁十月的‘进士科考’。
  早在进入考功属前,姜沃就已经花了大半月,将吏部中历年进士科的文书借阅来细看了一遍。
  然而越看越觉得不对。
  这些进士……怎么看来看去,好像都还是世家人啊!
  姜沃就挑了一日,将武德初年到贞观末年,所有报考进士科以及最终的进士名录都拿来与媚娘一起分析。
  媚娘在感业寺那一年,曾经将世家谱牒仔细研究过。
  毕竟,要打败一个对手,首先要知道对手到底是谁,又有多么庞大细致的根系。
  在这上头,刚入吏部不久的姜沃实在不如媚娘通晓,就特意拿来请专家指点。
  媚娘对着名录上记载的祖籍和姓氏,一一分析过去。
  姜沃就在一旁负责列表统计,计算每科进士的世家百分比。
  最终结果出炉,数据证明姜沃想的没错——
  这些年的进士,依旧有百分之七十出自名门望族公卿之家,剩下百分之三十,也有大半是出自‘门第不高’的世家。
  真正出自寒门,由下面州县府学一层层考上来的学子,只占了很少一部分。
  姜沃将手里的笔放下。
  合上眼睑休息一下有些酸的眼睛,口中就与媚娘道:“如此说来,在世家门阀眼里,科举,不过是让他们从明抢变为暗偷?”
  原来是世家直接‘拿’朝廷的官位,现在则需要走个考试的流程。
  媚娘将今日她们写满了一桌子的各种纸页收好,准备留起来日后再细看细算,口中则冷静坚柔道:“但有科举,就与没有科举时,截然不同。”
  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姜沃点头:“是,哪怕十之八九依旧是世家子弟考中,也总有十之一二不是。”
  *
  “不过,姐姐只看如何贡举,就知道为何选出来的依旧都是世家子弟了。”
  经历过现代完善考试制度的姜沃,回头看唐朝的科举制度,只有两个字可形容:荒谬。
  几乎没有什么公平可言。
  首先,唐朝科举的考卷,
  是不封名的。也就是说,主试官员能清楚看到手里答卷出自何人。若是世家门阀出身,自然就高看一眼。
  其次,唐代科举是一言堂。正所谓‘科举之柄,专付主司’,并没有什么阅卷后再有上层宰辅复核,以免偏取漏取这种说法。
  而是这一届主考官说了就算了!他怎么选怎么是,因而每年科举前,主考官一出炉,贿赂者走人情者甚多。
  最后,也是姜沃了解后,觉得最荒谬的一点,那就是提前定榜!其实往往还没有开考,主考官那里的‘榜上有名者’已经全都排好了!
  这试考的。
  且提前定榜,根本是此时科举公开的秘密,都不属于‘科举舞弊’。
  贡举学子们,都会很自然的‘行卷’。
  何为行卷,便是考子们,考前就将自己素日得意的诗、文,投与达官显贵前(甚至主考官本人门下),一来以图扬名显身,二来,期许这些重臣显贵出面,在当年的主考官面前为自己说话,得一个中选名额。
  如此一来,其实十月科举真正开考前,就基本已经定榜了。
  实谈不上公平二字。
  毕竟‘行卷’最惠及的,一定是世家子弟。
  *
  夏日已然到了末尾。
  几不闻蝉鸣。
  越发显出立政殿后殿的安静。
  媚娘与姜沃对坐,在这样的静谧中思量着此事。
  还是姜沃先打破了安静:“姐姐。其实有法子,可以一举大大减少贡举考中的‘看出身显贵’‘走人情’‘行卷通榜之风’。”
  媚娘眉心一动。
  两人相望心意相通,媚娘道:“你想到的是不是,把考卷上的名字封起来?”
  姜沃望着媚娘而笑:“是!”
  果然是武皇。
  对于媚娘提出糊名法,姜沃一点儿也不奇怪,只有感慨——原本,糊名法就是开创自武周,只是后来唐朝并没有延续下来,到了宋朝才正式成为科举的常例。[3]
  姜沃道:“姐姐,此法必有用。”
  任凭贡举士子家中是多么了不起的家世,五姓七望还是亲爹就是宰辅,任凭考前走了多少门路投了多少行卷——一旦在考场上把名字封起来,到时候只按考卷来论功名,那‘人情’‘家世’的影响就会极大降低了。
  只是……
  媚娘和姜沃都清楚,此时还不到时候。
  糊名法这一刀捅的太狠了,是直接捅世家的心窝了!
  何为世家,其实说到底世卿世禄。想要世世代代维护自己的地位,一定要保证子弟一直有朝廷高等官僚才行。
  如今科举已然是皇权跟天下诸般世家的动态平衡,彼此拉锯的结果了。
  若此时再上糊名法,要一举将世家的优势抹去,必会迎来世家绝大的反扑。
  因而媚娘很快肃容对姜沃道:“糊名法这件事,咱们私下可以商议,也可慢慢去想,去完善此法。”
  “但你先不许跟陛下提起,更不许在大朝会上当着所有朝臣提起,听到没有?”
  哪怕姜沃点头,媚娘还是前后嘱咐了三遍。
  看起来很不放心。
  毕竟她想起了那一夜,她叮嘱姜沃不要做‘为帝王社稷而死的臣子’,结果眼前人回了她一句‘我愿意做个为我心中君王挡在前面的臣子。’
  那给媚娘愁的啊,彻夜难眠。
  此时又逢此大事,媚娘不得不千叮万嘱。
  姜沃见媚娘如此担心,就笑眯眯道:“姐姐勿忧,我再不会这样冲动的。”
  媚娘的指尖轻而有规律的,一下下敲在她们方才一起整理的进士名录上:“不要急着毕功于一役。其实,贡举之法,哪怕还不公道,但到底已经伤到了世家的根基。”
  她的手指从武德初年的进士名录,一路划到贞观二十二年的贡举。
  “发现了是不是?”
  姜沃也带上了笑意,颔首道:“是,发现了。世家子弟参与科举的人越来越多了,争得也越来越激烈了,进士科所录进士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从武德年间,每科只能取中四五名进士,到贞观末,每科已然能取二十名左右了。
  原先那种世家自行来把持朝野的局面已经过去了。
  现在,世家也开始越来越积极地参与科举,让子孙以此入仕——
  规则制定者变了!
  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世家从自己制定规则,慢慢滑入了‘遵守规则’的境地。
  他们接受了这个改变,因为这个规则,好像还是他们能掌控的。
  毕竟,如今科举几乎还是‘籍显名’‘卖人情’。
  似乎,朝廷官位,依旧是他们来把持。
  但此时,媚娘和姜沃看着三十余年来的进士科名录之变更,心中笃定:不是这样的了。
  世家越致力于在进士科中寻人脉,给子孙谋前程,反而证明了科举的影响力在逐渐加深。
  世家已经认可了这项皇权制定下的制度。
  自科举起,寒门多了一道起家的指望,哪怕依旧是一条很难很窄的路,但到底不是从前路途断绝,根本无路上天的情形了。
  而世家,也渐渐开始习惯,要以科举延续家族荣光。
  攻守异势了。
  换句话说,现在朝廷终于变成甲方了,世家也开始要迎合甲方心态了。
  “是啊。”
  姜沃深深感慨:“所以,姐姐别担心,我一定不会急躁的。”
  姜沃望着媚娘,认真道:“我们更擅长持久战。”
  在蜀地,她想起了伟人那一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而现在,她又再次想起了《论持久战》,要保存有生力量,要做一切自己能做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上有胜利之把握。[4]
  恒久而缓慢的消磨敌人,增长自己。
  没有任何取巧的法门。
  这始终是一场分胜负生死之战。
  想要拿走别人的既得利益,就要有与之相衬的权力与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