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PO文学 > 穿越重生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544节
  “等这些白俄回国,就直接套上军装分到各个部队参战。只要不让他们抱成团,按照苏军对部队严密控制手段,这些白俄即便有少数投敌的,但是大部分人却是掀不起什么风浪来。搞不好等这些人刚一回国,苏联内务部甚至会直接处决其中的所谓不稳定分子。”
  “其实这次我来双城,除了之前的事情之外,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想和你们二位商议一下。不管这些白俄回国的命运是什么,但是我认为我们还是接受苏联人的条件。原因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这些对苏联方面异常仇恨的白俄,在日伪的宣传之下认为我们是被苏联人扶植起来的。自我军进入佳木斯和哈尔滨等一些大城市以来,对我军的态度极为不友善,甚至是极其的敌视。不仅暗中煽动中国百姓对我军的抵制,还一而再的挑起事端。”
  “而且在很多人心中,因为我们与苏联方面同样的信仰情况之下,他们将对苏联的仇恨转到了我们的身上。这些白俄中相当一部分人始终拒收人民币,并拒绝将其建立的白俄学校交由我们兼管。甚至有些人暗中鼓动商人罢市,拒绝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
  “二就是这些白俄中,有很多日伪时期训练的特务。现在有证据可查的,就有几百曾经在大连、新京返回的专门受过关东军情报部门特训的人员。还有被我军俘获的伪满铁路警护军中的白俄武装,都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仅仅这个月我军就在哈尔滨的白俄聚居区破获两部日伪电台。并起获了主要是手枪的不少枪支弹药,以及一批违禁物资。而我军在之前剿匪过程之中,也发现有白俄领导或是组织的土匪武装。”
  “最关键的是,我们在破获隐藏在白俄之中的日军间谍网的同时,发现在白俄之中很多人的背景不是那么的简单。虽说因为环境的限制没有继续深挖,但是很多白俄背后明显还有有苏联克格勃和格鲁乌的影子。这对我们内部安全,也是一个相当不利的因素。”
  “将这些白俄继续留在作为我们核心地带的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目前看已经很不恰当。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相当不稳定的因素。不管此次苏联人提出这个建议究竟是什么目的,但是我认为正好借此机会将这批白俄交还给苏联方面,对我军还是一个比较有利的处置办法。”
  说到这里,李延平微微的叹息一下道:“尽管我们也知道这些白俄回去,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但是将他们留下来隐患实在太多,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这些人能老老实实留在东北的生活,我也不想更不会下这个决心。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明知道他们回去是一个什么样的待遇,还强行送他们回去送死。对于前几年回国的那批白俄的遭遇,我们还是知道一些的。听苏联话回国的,基本上都被肃反掉了。”
  “同时白俄之中有很多人已经与中国人通婚,俄国妇女嫁给中国的情况也很普遍。强行送回去,于民心也多少有些不利,对我们的影响也不是很好。但现在从整体情况,以及这些白俄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来看,还是将他们统统的遣送回国为好。”
  “不过也许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毕竟眼下的苏联,与几年前的情况大不相同。现在的苏联大片国土和百姓已经丢给德国人,急需人力补充。我想他们回国如果老老实实的,也不见得会有什么太恶劣的待遇。”
  对于李延平提出的这个建议,杨震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沉吟了一会。说实在的对于这批白俄,杨震的印象虽然不能说差,但是也绝对不能说好。虽然比不上日本人,但是却也没有好到哪去。
  不过利用聚居在哈尔滨以及北满各大城市内的白俄人才,为自己培养一批外语、财务等专门人才,这是东北局在杨震之前的要求之下制定,并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的计划。
  在杨震提出组建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专科学校之后,目前也感觉到了对外语人才急需的东北局动作很快。但经过慎重研究之后,以及考虑到根据地目前急需外语人才,并未将这所学校并到即将组建的新东北大学之内。
  而是以哈尔滨一所俄国铁路学校的校舍,部分教员为基础,组建新的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为了组建这所外国语学校,东北局甚至将哈尔滨伪满时期的两所国民高中,一所师道学校上千名中国籍学生,全部不在参与根据地内组织的高考,全部整体划拨到这所学校之内。
  第1373章 中央的求援
  哈尔滨的这些原本就是沙俄精英阶层的白俄文化素质很高,很多人擅长几门外语,大部分人因为生活的经历,汉语说的很流利。所以教师的选拔,优先面对的是在哈尔滨的白俄、犹太人和波兰人。当然考虑到某些因素,招聘的教师以中年以上妇女为主。
  经过研究,考虑到目前根据地的急需,东北局先行开设法语系、德语系、英语系、俄语系,重点就是英语系和俄语系。而随着抗联准备交换一批德国战俘为己所用,这所学校的专业还要进行调整,德语专业学生人数还要扩大。
  由于哈尔滨的白俄数量很多,再加上失去了国内财产之后,很多白俄都处于生活困境之中。所以招聘教师的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一周之内大部分的教师已经到位。再加上关内调来的一些教会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现在这所外国语学校基本上已经万事俱备了。
  现在老师和学生,已经全部到位。按照东北局的要求,即将正式开学授课。而除了已经开始组建的外国语专科学校之外,还有培养财务人员的财政专科学校也已经开始着手组建。如果现在将这些白俄全部遣送回苏联,现在这两所学校只能全部都停下来。这种情况,杨震是很难接受的。
  至于这些白俄回国之后的结果,在杨震看来李延平说的第二种可能性发生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前几年苏联人为了解决白俄对边境的骚扰,想尽办法动员了一批在哈尔滨已经拿了苏联护照的白俄回国。等这些人回国之后,苏联方面政策一夜之间就变了脸。
  当时返回苏联的万余白俄,不是被处决就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或是北冰洋沿岸各个劳改营去劳动。有了这个不远的前车之鉴,恐怕不强行转交,这些白俄是不会轻易的答应回国的。但是如果强行转交,美国人那边会不会出现某些预想不到的麻烦?
  其实杨震还不知道的是,在后世苏联人在抢占东北,尤其是哈尔滨之后。除了拆除中国东北的工业设备,对关东军实施缴械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抓捕并处决白俄之中坚定的反苏分子。
  在苏军进入东北之后,在大连和哈尔滨处决了大批在中国东北的白俄。凡是为日本人效过力,充当过伪满军警、宪兵,以及前沙俄军队中担任过一定级别军官,主要是少校以上军官的白俄几乎被苏联人杀光。
  苏军在占领哈尔滨和大连之后,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在夜间用卡车将这些人,成批的拉到哈尔滨郊外的几处乱坟岗子处决之后就地全部焚化。只是与眼下苏联人提出要求截然相反的是,在流亡到中国之后出生的年轻人,反倒是没有受过什么处罚大多数都回国了。
  相比后世这些白俄的遭遇,现在苏联人提出转交在哈尔滨的白俄,无论这些人会不会像李延平说的那样,倒是显得仁慈一些了。至少现在急需兵员的苏联人,不会将他们送到西伯利亚去搬石头,或是直接让他们消失的无影无踪。上了战场,对于这些白俄来说还有活下来的机会。如果不上战场,恐怕这些人才真正的死定了。
  不过对于眼下的杨震来说,根据地内的白俄返回苏联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其实他倒不是怎么关心。倒不是说他这个人过于残忍,只是对于这些危害了中国近百年的白俄,杨震本身并没有什么好感。
  而且正像李延平说的那样,这批白俄留在根据地,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一个隐患。无论他们背后的背景是什么,对于抗联来说都是一个潜藏着的威胁。将他们送回苏联对于根据地来说,也算是减轻了一些麻烦。
  在对苏联人并不放心的杨震看来,这些白俄固然日本人可以用对苏渗透。但是苏联人未尝不是一样不可以用的。李延平刚刚已经说过,在这些白俄的背景之中发现了苏联克格勃和格鲁乌的影子。
  这些白俄之中,固然有为日本人充当打手的,但是需要掌握那些反苏坚定分子行踪,以及日本人在东北军事情报的苏联人克格勃和格鲁乌的间谍恐怕也不在少数。而如果苏联人想要对根据地实施渗透,这些白俄将会是最好的。
  与其等到出现了大问题之后再解决,还不如趁着苏联人主动的提起,将他们全部转交给苏联方面。但是将这些白俄一股脑的都转交出去,对根据地今后几年的发展并不是有利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某些方面,弊大于利。
  这些人是要遣返回去,但是不能一概而论。那些掌握了根据地目前急需外语人才,必须能留下多少就留下多少。至于其他的人,除了犹太人不能交给苏联方面之外,精通外语、财务的人,也至少暂时不能转交给他们。
  想了想,杨震道:“我看可以部分接受苏联人的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将根据地内的四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所有的白俄中青壮年,全部移交给苏联方面。与他们一比一的对换德军战俘之中的工程技术保障人员,装备维修人员。这样,也可以加强我们的交换条件。”
  “但是那些掌握了多门外语,以及财务等我们急需人才连同家属在内暂时不能转交。还有犹太人和与中国人已经通婚的白俄,也不能交给苏联人。至于波兰人和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有国籍的,无国籍的人倒是无所谓。如果他们需要,我们可以全部都移交给他们。”
  “还有那些东正教的神职人员,除了保留下个别人之外,也全部转交给苏联方面。不过这件事情,先不着急谈。可以作为解决第二件事情的时候,一个附加的谈判条件。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海参崴那批美国物资的问题。尤其是棉花和燃油,几乎已经成了我们最迫在眉睫解决的问题。”
  听到杨震说到物资之中的棉花问题,李延平突然想起一件事:“老杨,东北局在一个星期前接到中央的一份求援电报。现在华北虽然距离冬天还有一段时间,但是眼下失去冀中根据地的华北各部,严重缺乏物资。今年制作冬装所需的物资,到现在还迟迟无法解决。”
  “原有的部分储备,大多毁于日军的反复拉网扫荡。而且日军在反复扫荡的同时,对我华北各个敌后根据地,又实施了极其严密的封锁。不仅粮食和药品,包括棉花、棉布、煤油所有物资一律不得进山。”
  “在原有的地下关系不是被日伪军摧毁,就是因为形势的变化而失去联络情况之下。现在华北各个根据地,除了山东地区靠近棉花主产区,而形势略微好一些之外,其余的晋察冀、太行、太岳、晋绥各大根据地,目前筹集的棉花和棉布,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同时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虽然已经展开,但由于时间的原因,虽然解决了部分困境,但是目前还无法彻底缓解陕北的困境。虽然暂时解决了部分粮食的问题,但其他的物资如油料、布匹依旧奇缺。”
  “原本并不产棉的陕甘宁边区,虽然开始棉花种植。但是限于种植的数量和过低的亩产。今年自身生产棉花总数虽然达到一百万斤,但是这只是皮棉的收获量。这个数量,暂时还无法满足需要。而国民政府对陕甘宁边区严密的封锁,又使得无法从外界获取部分物资弥补差额。”
  “中央昨日来电,询问我们能否协助解决五十万斤的净棉,部分煤油、棉布,以解决陕北和华北的燃眉之急。如果可能的话,能否再协助解决一批黄金、银元等硬通货。如果实在不行,日币也可以。”
  李延平的话,让杨震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钱方面,倒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虽然现在正处于大量工业建设的北满根据地,也相当的困难,但是作为国内主要黄金产地的北满,解决部分急需的黄金还是可以的。
  但是棉花这种北满并不出产的经济作物,现在根据地也是奇缺。棉花的问题,并不仅仅关系到布匹的产量。还有几十万大军,能不能安全越冬的问题。更关系到北满老百姓的生存问题和民心的稳定与否。现在北满可不仅仅是几十万部队,还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
  五十万斤净棉实际上到不是什么太大的数目,如果想的话抗联并非是拿不出来。但是如果拿出这五十万斤净棉,抗联自身就无法满足部队和百姓的需要。而且原有的计划,都将被彻底的打乱。
  如果重新进口,按照目前的效率能不能赶到冬季之前运到还难说。而抗联在美国订购的后续一万吨棉花,按照收购计划以及运输计划安排,最早能够运抵的时间也在十一月份。现在调整计划,先不说能不能在短时间之内收购到。就是收购到,运输方面对苏交涉也是一个问题。
  而眼下抗联这批进口的棉花,也不过才一千吨。而这一千吨棉花,不仅仅是单纯制作冬装的原料,还抽调相当一部分要纺织成棉布。单靠棉花,是制作不了棉袄的。尤其是东北气候,使得制作棉衣所需的棉花,要比陕北和华北多出一倍来。
  但中央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要求,恐怕关内已经实在是难以为继了。向抗联张这个嘴,恐怕也是处于困难的极点了。华北与陕北的冬天,虽说不如东北那样寒冷,但是没有冬装,意味着什么?却是所有人都清楚的。
  虽然不至于像东北一样,直接让部队失去战斗力,但是也能极大的削弱部队的作战能力。单薄的衣服,是抵御不了太行山的寒风的。本身肚子里面就缺粮,如果再无法穿上冬装,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部队垮掉的。
  一支被冻得半死的部队,与一支吃饱穿暖的部队相比,战斗力可谓是天壤之别。战斗不用打,结局就已经很清楚的。的确十八集团军的战斗意志是极其顽强的,但是再顽强的意志,也抵御不了大自然的威力。
  第1374章 冬装的问题
  而且杨震很清楚今年到明年,正是整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一段时间。频繁的天灾,再加上日伪军的不间断扫荡带来的人祸,使得敌后根据地,尤其是华北根据地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至于那笔资金,杨震判断很可能是为了华北各大根据地求援的。抗联已经提供给了中央一笔美元,陕甘宁边区的资金倒是不缺。中央甚至还用这笔美元,赎买出了一大批来东北路上,被扣留的教授和学生。
  美元这种硬通货对于国军上层,以及那些识货的中下层军官来说,杀伤力远比法币,甚至现大洋大的多。用这笔美元在重庆几十万大军的严密包围之下,打开一条走私通道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同时在重庆也可以对换到足够的法币和现大洋,从盛产棉花的关中平原和甘肃陇东地区,走私到足够的棉花。再加上陕甘宁边区今年一百万斤的皮棉产量,足以满足陕甘宁边区自身的需求。
  重庆方面对陕甘宁的封锁,虽然相当的严密,但是也不是异常的严密。只有有钱开路,中间还是有许多的空子可以利用的。不过单单通过走私,能不能满足差额,却是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现在财力还相对充足的陕甘宁边区,不会太过于窘迫就是了。
  但是美元这种外汇,在大后方是硬通货。到了沦陷区,对那些商贩们恐怕就不好使了。对于那些商贩来说,美元即便是挣到了也没有地方花。无论是走私商人,还是借机发财的伪军,人家认的是黄金、现大洋,哪怕是鸦片和法币。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既然关内部队自身解决不了,那就抗联来解决。还是那句话,虽说各个根据地在大部分的时间之内,都是各自为战。但是全军,无论是关内还是关外,都是一盘棋。缺了车马炮,这盘棋还怎么下?
  不过杨震虽然下定了决心,但却没有立即回答李延平的话,而是沉思了一下道:“总指挥和李主席,对中央的这个要求,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毕竟他们是主管地方的,整个北满根据地今年越冬所需的物资,他们要清楚的多。”
  对于杨震的反问,作为军区代表参与过这个问题研究的李延平,想都没有想地答道:“总指挥和家兄的意思是,将我们目前今年结余下来的六千两原本偿还对苏贷款的黄金,以及目前仅有的库存二百万银元全部上缴中央我们一分都不留。”
  “同时调拨一批人参,高档皮毛,以及其他的比较值钱的东北土特产,以及所有库存的鸦片,上缴给中央作为在部分活动经费使用。在关内的很多地区,鸦片也是一种硬通货。甚至比法币还好用。”
  “至于棉花的问题,他们也在犹豫,是不是和中央说明一下我们这里的困难。棉花要给,但希望中央是否考虑到东北的实际情况,减少部分数量?毕竟我们不仅仅是几十万大军需要换装,还有根据地的老百姓也一样需要冬装。”
  “按照根据地目前人口的总数和实际需要,他们认为拿出二十万斤还是可以支撑的。再多,恐怕就会影响到根据地内百姓的民生了。毕竟与还能搞到一些棉花的华北和陕北相比,东北距离棉花产地实在是太远了。”
  听罢总指挥和李延禄的意见,杨震站起身来踱步良久,才抬起头道:“我的意见是黄金和银元按照总指挥和李主席的意见办,但是上缴给中央棉花的数量不仅不能减少,还要酌情再增加二十万斤。”
  “不过在考虑到我们自身的困难,我建议我们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一告诉张镇华,全力挖掘库存底子,看看我们手中的棉花和冬装的库存实际数量,以及去年开春部队换装下来的旧冬装中还有多少棉花可以进行重复使用。”
  “去年冬季,我军大部分时间转入休整,作战的次数和规模并不大。对棉衣的损耗,应该是不算大。就算冬装的面已经磨损,但是其中的棉花应该还能有部分可以循环使用。制作冬装,不见得都必须要新棉花吗。只要保证保暖性,我看今年的冬装参上一些旧棉花一样可以使用。”
  “同时我们要挖掘我们手中缴获的日军冬装数量,以及军大衣的数量。如果数量可以满足需要那么对二线守备部队,以及各大机关工作人员、航空兵地勤等非一线作战,不需要进行敌我识别的人员,可以配发一部分缴获的日制冬装。棉鞋如果数量充足,可以全部使用缴获的日军棉靴。”
  “二在原有的采购计划上,适当的做一些调整。如果我们手中的库存粮食数量还算充足的话,可以抽调出一批粮食以及肉制品,与苏联方面交换部分棉花。虽然基辅会战之后,苏联主要粮食产地丢了。但是棉花的主要产地中亚地区,还是在他们手中牢牢控制着。”
  “我们用粮食交换棉花,也是之前的惯例了。我想这个问题,并非是与苏联方面无法谈的事情。三到四万吨小麦交换一万吨皮棉的生意,我看还是可以做的。丢掉了乌克兰的苏联人现在不缺棉花,缺的是粮食。他们在中亚地区棉花的产量,还是相当大的。这种交换,也算是一种双赢吗。”
  “三让彭定杰出协调美国方面,要求美国人尽可能的将原本十二月初我们进口的三千吨棉花订购和运输提前到这个月底。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要求美国驻东北的军事代表团协助我们催促美国的订货方,提前交货并协调我们途径苏联境内的运输问题。”
  “四利用根据地内羊的数量相对较多,尤其是原伪满兴安省羊产量比较大的优势,在保证保暖性能的情况之下,使用羊皮制作部分冬装。苏军现在配备的作为冬装的羊皮制短大衣,我看也不是一点不适合我们中国人。”
  “因为地理、气候的关系,我们现在控制的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的毛纺工业还是有相当基础的,毛呢的产量还是相当大的。日本关东军所需的各种毛料制服,还有冬装以前不是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些地方生产的。而我们部队制作冬装,自然用不到那些精细和什么将校呢一类的高档呢料。”
  “生产工艺简单,节省原材料和工时的俄式粗呢就完全可以。虽说笨重了一些,但是保暖性却相当的好。中国人虽说穿不惯俄式的粗呢大衣,但是在眼下怎么说也可以代替部分的棉花。”
  “即便是粗呢满足不了全军的需要,但我们利用哈尔滨的毛纺工业大量使用羊毛制造一些粗毛线,为部队配发一些毛衣。那么棉衣的厚度完全可以减少一些,棉花的用量也可以节省下一部分。”
  “另外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足够的鸭绒制作冬装,甚至棉衣也完全可以取消。美国人可以用鸭绒制造睡袋、短冬装上衣,我们为什么不能?阿拉斯加的气候,可比东北还要冷。粗呢大衣加上厚羊毛毛衣,或是羊皮大衣,或是鸭绒冬装,我看不比棉花的保暖性差。根据地内的鸭子的饲养量,还是很大的吗。”
  “这样我们只为部队发放一条厚棉裤和棉手套、棉帽子、棉鞋就可以了。甚至我们如果能筹集到足够的狗皮,棉帽子也完全可以用东北传统的狗皮帽子代替吗。过去东北军能用狗皮制作狗皮帽子作为冬装,怎么到了我们这里反倒不行了?”
  “其实在收复兴安诸省,以及去年我们在根据地内大量的增加羊的饲养量,我们现在根据地内并非是一点替代品没有。我们根据地虽说不产棉花,但是羊皮和羊毛的产量还是相当的大。”
  “去年没有收复伪兴安诸省的时候,我们还向苏联出口了上万吨的羊毛、几十万张羊皮还债。而今年随着逐步收复了蒙古族聚居区,我们的羊毛和羊皮的产量比去年应该是有一个较大的增加。”
  “即便是我们根据地内的羊皮和羊毛的产量不足,但陕甘宁边区羊的产量也很大。我们可以向中央提出,使用棉花和他们交换一些羊皮和羊毛吗。再说毛线这玩意,也不用非得机械化生产。我们完全可以发动一场群众运动,大量的进行手纺。”
  “我们驻守在最北面漠河、黑河地区的部队,为了增加干部、战士的冬装保暖性,去年不是就配发了一批羊皮大衣吗?为什么反而到现在冬装的制作就只能指望棉花?如果我们能尽量使用畜牧产品的话,就可以节约相当大一部分棉花投入到民生上去。”
  “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保证根据地内百姓的生活不受到影响,也可以保证部队换装以及满足中央所需。还是那句话只要我们多思考一下,多需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渠道,办法总比困难多。”
  “虽然我们的需要量也很大,但只要我们去仔细的思考,多方面着手,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有的。现在中央的大生产运动,搞的红红火火,我想过了今年最困难的这段时间,明年的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我们的情况中央是知道的,这个时候中央开口,就是他们那里遭遇到了极端的,比我们还要大的困难。否则中央的性格,是不会张这个嘴的。你回去和总指挥还有李主席商议一下,就说我的意见是全部满足中央的所有需要,而且在棉花的供应数量上还要酌情增加。”
  “陕甘宁边区今年的皮棉产量只有一百万斤,这一百万斤的皮棉加工之后,即便加上想办法走私和购买的数量,也只能勉强满足陕甘宁边区的需要。陕甘宁边区集中了那么多的中央机关、学校和部队,一百万斤皮棉哪够用?根本就无力承担其他方向根据地所需。”
  “而除了陕甘宁边区本身需要大量外来棉花补充本地消耗之外,还有山西、河北、晋绥各个根据地那么多的部队需要换装,就算我们提供的是都净棉,但是五十万斤的数量明显也偏少。”
  第1375章 不是我们的作风
  说到这里,杨震顿了顿几乎是一字一句的道:“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强调过,全国整个战局都是一盘棋少了谁都不行。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现在华北兄弟部队在日伪军连续的大扫荡之下损失惨重,眼下又丢掉了华北精华的冀中平原。”
  “我曾经说过冀中对于华北来说那是粮仓和兵员的仓库,可以说是整个华北的兵站和财源。失去了冀中,就等于整个华北丢掉了粮食和物资补给。没有了冀中平原的支援,恐怕华北各大根据地要过上一段苦日子了。”
  “虽说现在日伪军的扫荡力度虽说已经逐步开始减弱,但是在华北日军已经完全实现其囚笼计划的情况之下,封锁的严密程度却是日益加强。在当下华北部队的过冬的物资筹措,肯定要相当的困难。”
  “此次发起的战役之中,华北兄弟部队为我们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他们现在自身遭遇到严重的困境,我们绝对不能坐视不理,我们吃的饱、穿的暖,而不管兄弟部队的死活,这绝对不是我们的作风。”
  “你回去之后给中央去电,请中央统计一下太行、太岳、晋察冀我各大军区今年冬装目前尚无法筹集到的棉花数量。并要求中央协助建立空中交通线。请各大军区选定稳定可靠的空投地点,并制定详细的联络信号。”
  “并请中央给我驻陕甘宁边区航空兵配备一批详细的华北地图,尤其是各大军区的详细地图。命令我驻陕甘宁边区的航空兵部队,抽调最好的运输机、最好的飞行员,随时做好空投的准备。”
  “在制定好严密的空投计划的同时,也要做好护航的计划。抽调出一批p四零战斗机,做好护航的准备,一定要保证这些物资安全送到我华北部队手中。如果这四架c四六运输机交涉下来,回国之后不要在根据地停留全部调往延安。”